文丞相衚衕和文天祥的傳說

[ 民間故事 ]

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南大街路東有一條文丞相衚衕,長不過200米,寬僅4米。這裡既無名門府第,也無衙署大宅,但因為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曾被囚禁於此,並從這裡走向刑場,慷慨就義,所以這條小衚衕才名聞天下。

文天祥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將領、政治家、詩人。當元兵的鐵騎侵入南宋時,他臨危受命,被授予右丞相兼樞密使,率各路兵馬抗元。在一次和元軍談判時,他被無理扣押。面對危險,他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立下誓言:“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在被元軍押往北方的途中,文天祥尋機逃脫,又歷經千辛萬苦才來到了南宋的新都城福州,繼續領兵與元軍作戰。後來,在廣東五坡嶺抗擊元兵時,不幸被俘。

元軍元帥逼迫服毒未死的文天祥寫信招降正在海上抵抗元軍的將領張世傑,文天祥卻拿出了在過零丁洋時寫的一首詩給他看,詩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後來成為千百年來為祖國、為民族、為正義英勇獻身者的鏗鏘誓言。敵人見詩後,明白文天祥抗元態度堅決,便將他押解到元大都(現北京),關押在兵馬司土牢裡。

文天祥在暗無天日的牢裡被關押了三年多,敵人妄想以此消磨他的意志,使他屈服,而文天祥不但沒有屈服,反而寫下了氣貫長虹、千古傳頌的《正氣歌》。在這首長詩中,他用滿腔熱情歌頌了天地間的一股正氣。這股正氣,讓他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誓死效忠;這股正氣,讓他在被囚之時,承受住了肉體上的痛苦與精神上的折磨;這股正氣,讓他在誘惑面前,視名利如糞土,不為所動;這股正氣,讓他在敵人的屠刀下,大義凜然,視死如歸;這股正氣,必然會陪伴他走完自己光輝的一生。

而忽必烈仍不死心,親自出面勸降,並許諾給他宰相下跪,也不為高官厚祿動心,高聲喝道:“願賜之一死足矣。”忽必烈氣急敗壞,下令將文天祥處死。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從容地走出牢房,走向府學衚衕西口的柴市刑場。聞訊而來的京城百姓不顧元兵驅趕,紛紛擁向刑場,為文丞相送行。行刑前,文天祥整理好衣衫,問清哪兒是南方後,面南跪拜。他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而後,文天祥慷慨就義,終年47歲。

傳說,文天祥就義後,突然大風飛揚,塵土遮天蔽日,白晝如夜,咫尺間都看不清對面之物。而且一連數日,均天昏地暗。大都城內,家家閉門,足不出戶,戶外行走必得提燈。

忽必烈明白這是天怨神怒,驚恐萬分。於是,他下令灑掃柴市刑場,並頒旨追授文天祥金紫光祿大夫、太保等官銜,諡號“忠武”。不料,聖旨一頒,空中立即電光閃閃,雷聲大作,隆隆不斷。大臣道:“文天祥既然生不降元,死後也必不受封。這雷電必是忠義之士在天之靈的怒火。望聖上收回成命。”聖旨剛頒,又要收回,作為一國之君怎能如此顏面掃地?忽必烈正猶豫時,雷聲一陣高過一陣,震耳欲聾,嚇得他顧不上臉面,急忙下詔,撤回成命,仍保留南宋所封右丞相、少保、信國公等官職和封號。此詔一下,電閃雷鳴立即停止了。這就是流傳至今的文天祥“生不降元,死不受封”的傳說。

明初洪武九年(1376年),為紀念這位千秋忠烈,在文天祥被囚處建了文丞相祠。從此,這條小衚衕就被稱為文丞相衚衕了,除清朝有過一段時間的改變外,這個名字一直在使用,直到今天。

現在,文丞相祠已成為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供人們憑弔這位彪炳史冊的民族英雄。

補充糾錯
上一篇: 金毛鼠白玉貓
下一篇: 千鈞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