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十八年(1838),湖廣地區遇到罕見的大旱,莊稼大多幹死。一時間,百姓衣食無著,餓死在路邊的人屢見不鮮。時任湖廣總督林則徐看在眼裡,急在心上,除了拿出自己的薪俸救濟災民外,還反覆動員下屬官員帶頭捐錢捐糧救濟災民,以便帶動更多富人加入到賑災隊伍中來。雖然官員們平日說的都是關心百姓疾苦的漂亮話,但真要掏腰包出錢了,就一個個面露難色,爭先恐後地訴說各自家中的難處,那情形,彷彿他們才是這兒最困難的人家,都是吃了上頓愁下頓,家裡找不出一粒隔夜糧的主兒。結果不必說,一文錢也沒人捐出來。
林則徐心裡清楚那是下屬們不願捐獻,面對那群“鐵公雞”官員卻是無可奈何。這種事,畢竟不是人家正常職責範圍內的事,是沒法強迫的。指望朝廷賑災,更是遠水難救近火,眼下,如果不趕緊設法讓官員們帶頭捐獻錢糧,就很難說服其他民間富戶獻出一份愛心。那樣一來,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治下的百姓一個個餓死。左思右想,他終於想出了一個主意。
那一天,林則徐下令身邊衙役在大街上到處張貼告示,聲稱為了請求老天爺保佑早日降下大雨,3日之後,他將親自率領屬下全體官員登壇祈雨。因這事兒關係到黎民百姓的生存問題,是一件重要的不能再重要的大事,他特地在告示中一再強調,任何官員不得尋找任何藉口缺席。另外,為了表示對上蒼的最大敬意,在這3天內,所有官員必須沐浴齋戒,不準吃任何葷腥食品。以上兩條,眾官員務必嚴格遵守,凡有違犯者,一律斬首示眾!
轉眼間,登壇祈雨的日子就到了。那天一大早,林則徐徒步來到廣場,率先登上高壇,神情肅穆地俯伏在地,口中唸唸有詞,虔誠禱告上蒼早降甘霖,拯救一方生靈。其他大小官員也陸續相繼走上高壇,恭恭敬敬地俯伏在他身後跟著禱告。
祈雨儀式完畢後,已是烈日炎炎。太陽像個大火球一樣懸掛在半空,炙烤著大地,悶熱得令人難忍難耐。但是,林則徐率領眾官員走下高壇後,並沒有發令讓他們就地解散,而是吩咐衙役在壇下鋪設了一大片蘆蓆。接下來,他更是親身示範,帶頭在蘆蓆上坐下,同時揮手示意眾官員依次而坐,另有要事安排。
那些官老爺們長期養尊處優,哪經受過這種從未品味過的“優厚待遇”,坐了不一會兒,大多數人就頭昏眼花,坐臥難安了。有幾位體質比較虛弱的,甚至臉色紫漲或蒼白,直挺挺地仰身倒在蘆蓆上,連動也懶得動了。可是,林則徐卻對那一切視而不見,不動聲色地再次下令:“老天久旱不雨,眼看百姓已是走投無路,我們這些民眾的父母官,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受苦受難卻無法實實在在幫點忙,本官心裡實在慚愧啊!這樣吧,我們就借這次集中在一起的機會深入民間,親身嘗試一下農夫在烈日下揮汗鋤禾、心內如湯煮的滋味吧,不知諸位是否樂意?”
什麼?還要去嘗試烈日下的揮汗鋤禾?這不是要人命嗎?可是,眾官雖然滿肚子不情願,但林則徐已經下令,並且親自帶了頭,誰還敢當面說出半個“不”字來?於是,林則徐又令衙役搬出許多鋤頭,給每個官員發一把,列隊徒步向城外的田野走去。
一行人眾一路跌跌撞撞,走到城外的田地裡。還沒來得及下地,大部分官員早已大汗淋漓,上氣不接下氣了──也難怪,平日裡,即使是春暖花開、氣候宜人的季節,官員們出門,一般都是坐轎,即使是職別比較低的或者武將,也都騎著馬,類似這種在烈日下徒步行走的“高階享受”,以往恐怕連想也沒有想到過!
林則徐卻始終無事一般,一聲不吭,頭一個跳進地裡,舞動起手中的鋤頭。眾官員一見,雖然都已懶得動彈,卻不得不硬著頭皮勉強跟著下地,無精打采地舉起鋤頭,木呆呆地一鋤輕一鋤重地動起手來。可惜,不到一炷香工夫,眾官員就感覺再也無法支撐──不僅是疲勞不堪,絕大部分人手心裡還起了一個又一個血泡,每動一下都是鑽心的疼痛。更要命的是,人人都乾渴得嗓子眼兒裡冒煙,要多難受有多難受了。直到那會兒,林則徐才猛然醒悟一般對眾官員說:“看來本官也真是老糊塗了,這麼個大熱天,別的不說,茶水可得喝啊!”說完,他下令衙役趕緊將事先預備好的“中藥涼茶”抬來。
茶桶抬來後,林則徐作為最高長官,當仁不讓地頭一個拿起水瓢,舀了滿滿一瓢,就“咕咚咕咚”一口氣喝了下去。緊接著,眾官員因早就迫不及待了,勉強依照各人官職大小輪流喝了兩個,很快就亂套了,誰有本事搶到水瓢,就喝得兩眼翻白直打飽嗝兒。不過,即使是那樣,所有官員最終還是一個不漏地很快喝上了。喝完茶,眾官也明顯有了點精神,至少是暫時消失了那種垂頭喪氣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