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登州到萊州足足有三百里,一個萊州的弱女子一路流浪過來,要到登州坐船投親,躲避災難。當時的萊州到登州沿海一帶正逢百年不遇的饑荒,而這個女子一家都先後餓死了,只剩下了她一個人。她是一個極其善良的人,在家境好的時候曾援助了許多貧民度過艱難,最後自己也走到了淪落他鄉的境地。
這個女子原以為進入了富裕的登州,一切都會好起來,誰知一路上連一家粥棚都找不到。再加上災區暴發了瘟疫,往往是整個村子都找不到一個人。她驚慌地逃生,飢渴讓她幾次倒下又幾次爬起。就這樣跌跌撞撞往前趕,最後闖進海邊荒原裡來了。當年的荒原是莽林,是獸比人多的地方。
她迷失在叢林中,不識東西南北,也辨不清海浪和林濤的聲音。當時正是枯春時節,荒林裡沒有一點兒可吃的東西。她赤手空拳,只攜了一個包袱,裡面是捎給親人的一雙布鞋。就依靠一點兒微薄的希望,盼著能快些找到那個登州碼頭,這才沒有倒地不起。就這樣咬著牙往前走,直到失去最後的一絲力氣。在倒地的那一刻,她好像看見了前邊的樹隙裡閃過一個蒼白的屋頂。
那是一座林中茅屋,屋頂的茅草被雨雪洗白了,她被茅屋中的一位老人救了下來。這位老人一人獨居,鬚髮斑白,好像已經有一百歲了,但老人精神健旺,腿腳利索,坐在一旁看著她,手邊是一本開啟的書。她醒來後看到的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同時還聞到了滿屋的香氣。老人扶她起來,給她吃了些粥,讓她慢慢恢復了一些力氣。沒等老人問起,她就哭訴了從萊州到登州這一路的慘狀。白鬚老人一聲不吭,只抬頭看著窗外滿地的枯樹。
女子在茅屋裡住了兩天,第三天執意啟程。她跪謝老人的救命之恩,一直不語的白鬚老人這才搖頭說:你走不出這片林子,從這裡往東有一百二十里,你就是不迷路也不行啊。老人說著從炕頭櫥子中找出了幾個大如鵝卵的糕餅,一捧出來,撲鼻的濃香讓她淚水都湧了出來。她吃了一口,覺得滿口滿頰都是香的,這香氣再次進入肺腑。她一連吃了兩個,想再吃第三個時,老人阻止了她。
老人為她備了一個獸皮水囊,又將十枚香餅裝在一個粗布口袋裡。老人一直將她送了很遠,指點了路徑,讓她白天循海往東,入夜則找草窩眠下,睡前須點燃一種薰香,它只要燃起來,就不會有任何野物敢來侵犯。老人囑咐說一定要按時安眠,只有這樣才能走出這片荒野。並讓她記住:一天頂多食上兩枚香餅,這樣即便五天趕到碼頭,食物也綽綽有餘了。女子再一次跪謝,又問這香氣特異的糕餅是什麼做成的?老人告訴她,這是入冬以後採集的各種香甜的根莖,曬乾後搗成粉,又經過幾次蒸曬做成的,人食後可抵大饑饉,可壯筋骨長力氣。
女子一路上每日只食兩枚香餅,直覺得渾身都是力氣,腿腳強健,只用了三天時間就走出了荒原,找到了登州碼頭。就這樣她活了過來,得以與親人團聚。後來她一次次講述被搭救的經過,並將餘下的一個香根餅珍藏下來,並傳給了後人。所有聽過這個故事的人,都認為那個林中老人其實是個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