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牛計

[ 民間故事 ]

祖孫實可疑

洪武十四年,早已坐穩了龍椅的朱元璋依舊寢食難安──元朝勢力雖已被趕至塞外,但云南依舊為梁王所盤踞,天下尚未一統!

就在這年春,錦衣衛都督毛驤向朱元璋報告了一樁稀奇事──京師江寧縣,每年立春都要舉行“鞭春牛”儀式,即由知縣親自鞭打一頭披紅掛綵的犍牛,以示春耕開始。為挑選這頭特別的“春牛”,縣裡要舉行鬥牛大賽,最後決出的“鬥牛王”才有資格當“春牛”。往年,鬥牛王都花落當地的水牯牛,不料今年居然是一頭北方黃牛贏了鬥牛大賽!江寧人都認為是奇恥大辱,連知縣也當場變卦,宣佈在立春當日,還要加賽兩輪,再決雌雄。見知縣明顯偏袒本地百姓,那黃牛主人卻毫不在意,爽快地答應了。

“皇上,”毛驤壓低聲音稟告道,“小臣已打探清楚,那牛主人叫胡慧德,祖孫二人從陝西牽著那頭叫‘抓地虎的黃牛趕到江寧,說是特地來參加鬥牛大賽的。小臣心想,他們千里迢迢而來,怕是別有圖謀。祖孫倆名字也起得古怪,叫胡慧德和胡慧寶。漢人起名,哪有祖孫二人同輩分的?他們多半是塞外蒙古派來的奸細!”朱元璋聽著,也覺得十分蹊蹺。

轉眼到了立春之日,朱元璋換上便裝,在毛驤的引領下,直奔江寧縣衙門前,只見衙門前的空地上用欄杆圍了個寬敞的鬥牛場地,外圍已是人山人海。

一個六旬老者牽著一頭大黃牛走來,另有個二十來歲的年輕漢子,揹著倆大皮囊跟在後頭。不用說,他們就是胡家祖孫倆了。朱元璋一細看,這二人都是矮壯身材,扁臉細眼,顴骨高聳,分明就是典型的蒙古族人!再看那黃牛,背腰平直,四肢結實短粗,顯得格外有力。

此刻正是早飯時,胡慧德從街對面的飯館裡討來兩大碗開水,胡慧寶則從一個皮囊裡抓出一小把深色的塊狀碎粒,撒在了碗裡。不一會兒,碗中的開水變成了濃稠的肉湯,肉香四溢,居然是牛肉香!

胡慧德向旁人炫耀道:“這幹碎粒是牛肉鬆,這一皮囊肉鬆,可夠一小旗56個兵丁吃5天的!”朱元璋和毛驤在一邊聽得面面相覷:“小旗”是大明軍隊最基層的建制,老百姓很少知曉每個小旗是由56個兵丁組成。這胡慧德對行伍之事很內行,實在可疑!

鬥牛有古怪

隨著一聲鑼鼓響,江寧知縣走上鬥牛場的高臺,宣佈比賽開始。先上場的是一頭報號為“駱駝”的大水牯牛,只見駱駝角彎如刀,體形碩大,一上來就朝對手發力。而抓地虎毫不畏懼,迎面衝向駱駝。眼看兩頭牛要撞上了,抓地虎卻一個側閃避讓開,隨即轉身,與駱駝頭挨著頭,腰挨著腰,像扭麻花似的。乍一看兩頭牛親親熱熱的,但抓地虎的頭和四肢卻沒閒著,不停地對駱駝勾、別、纏、踢、推。

觀戰的朱元璋心中暗驚:抓地虎的一招一式,分明是被稱為“博克”的蒙古抵角之技!終於,這扭來扭去的過程中,駱駝的整個腹部全暴露在抓地虎的眼前,抓地虎退後兩步猛聳頭角,將駱駝撅翻在地。在一片惋惜聲中,駱駝輸了。

抓地虎雖然取勝,卻也累得汗流浹背。這時,胡慧寶手捧一個灰不溜秋、盛滿清水的鐵鍋,走了過來,又從肩上另一個皮囊裡掏出把白色的粉末往鐵鍋裡一撒,一陣噴香撲鼻而來。抓地虎一伸頭,大口大口地暢飲起來。胡慧德豪氣地說,那白色粉末是幹乳酪,人畜都可以飲用的。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