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的退休報告

[ 民間故事 ]

大清朝提交他的退休申請,彷彿手續辦得慢了,他就要死於非命。他的退休申請終於在弘曆那裡激起了一場兇險的風波。然而這風波,真好似,在杯中。

清雍正年間,一次皇帝殿試,當看到第五卷時,發現一位考生的文章字跡端楷,文筆灑脫,於是欣然將其列為一甲第三名,即探花。後來拆開卷張廷玉的兒子張若靄。張廷玉得知訊息後,急忙叩見雍正,跪請將兒子的名次降低,將探花讓於他人。雍正說:“朕秉公選才,當時並不知道該生是大臣之子。”張廷玉再三懇求道:“普天之下,人才眾多,而殿試三年一次,天下士子都望登上鼎甲之榜。臣已居高位,今臣之子若再居一甲第三名,擠天下寒士進階之途,心實難安!”雍正深感其大義,遂將張若靄降為三甲第一名。

張廷玉長期超負荷工作,居然六十多歲了還能掙扎著主持當時最浩大的文化工程:修《明史》。等到乾隆上臺的那一年,張廷玉已經63歲,《明史》也修完了,辛苦工作幾十年,也該歇歇了。

迫切想退下來休息的張廷玉,知道不能一下子把工作都辭了,怕把皇上給刺激到了,於是慢慢來,在65歲那年的十一月,先辭了總理事務的職位,計劃一步一步抽身而退。

從65歲那年開始,張廷玉與朝廷之間的這種良性互動,使他產生了一種認識:我做了這麼多年事,朝廷又處處照顧我,退休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趕緊打報告吧。加之張廷玉與乾隆據說在一些大典的工作方面,有些意見不合,老張覺得該抽身而退了。

於是,在乾隆十三年,已經76歲高齡的老張,終於給皇上遞交了離退休申請。依照情理來看,一個76歲的德高望重、任勞任怨的老幹部申請離退休,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從法定年齡來看,古代高階幹部的離退休年齡是70歲,此時的張廷玉已經超過退休年齡6年,若按照現代的退休標準,更是超過了16年。

應該可以退了吧?然而,乾隆卻沒有答應。收到張老幹部的離退休申請後,乾隆這樣批示:老先生是重臣,咱皇室早把您看成自家人了,百年之後,您的牌位將光榮地放在我們皇家的祠堂裡,陪皇家列祖列宗一起光榮,您還見什麼外呢?居然還要辭官歸田?沒這個理。不準!

原來,早些年,為了表示對張廷玉工作業績和忠心的肯定,雍正特批將來把張廷玉的牌位放在皇家祠堂裡。這種事情現在看起來很浮雲,在當時卻是莫大的光榮。領導的批示讓張廷玉大跌眼鏡,他做夢都沒想到自己誤判了形勢,於是猴急了,老著臉,與天子展開了一來一回的辯論。

張老幹部任勞任怨幾十年,工作期間從來沒有任何怨言。說千句,道萬句,不如一句也不說,可如今不讓他離退休了,幾十年的沉默忍讓全退一邊去,誰不讓我退休我跟誰急,哪怕是皇帝也不能擋我退休的道。

張廷玉馬上寫信反駁乾隆:早在宋朝已有官員的牌位位列皇家祠堂,卻仍可以退休的先例,而且官員70歲退休,是自古以來就天經地義的事。

乾隆回覆:老同志,退休的事不能完全照搬歷史學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張廷玉針鋒相對地回信:人家諸葛亮是在亂世,肩負匡扶漢室、統一國家的大任;我生活在太平盛世,沒什麼不可卸下的大任,這能比嗎?

乾隆跟老幹部槓上了,他又強詞奪理:雖然你們所處的時代不同、工作任務不同,但你們一心盡忠的精神是一樣的。我的爺爺、老爹對你那麼好,提拔你、照顧你、給你權力和榮譽,看在祖宗的面子上,你不能退休;我又這樣照顧你,看在我的面子上,你也不能走。

更離奇的是,乾隆還把自己與張廷玉關於退休事項進行爭辯的記錄,在朝廷上全程公示,讓全體文武大臣評理,等於是搞了一次聽證會。當然,在幾次交鋒後,乾隆作了一定的讓步,取消了張廷玉在吏部的工作任務。皇上讓一寸,張廷玉也不敢進一尺,於是沒有再遞交退休報告。

補充糾錯
上一篇: 鬥牛計
下一篇: 故鄉古人四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