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稱人

[ 民間故事 ]

立夏這天,河洛地區有很多習俗,比如餞春迎夏、嘗新、鬥蛋、吃雞蛋、吃五色飯、祭火神等等,而最有趣的習俗,莫過於“立夏稱人”。這個習俗由來已久,據說還跟阿斗有關係。

相傳三國時劉備要出征,帶著阿斗很不方便,就把阿斗由趙子龍護送去吳國,交給孫夫人撫養。到吳國時正好是立夏節。孫夫人一見白白胖胖的小阿斗,非常喜歡。但孫夫人也有顧慮,畢竟自己是後孃,萬一有個差錯,不僅夫君面上不好交代,在朝廷內外也會留下話柄。於是孫夫人想到,今天正是立夏。用秤把阿斗在子龍面前稱一稱,到翌年立夏節再稱,就知道孩子養得好不好了。從此,孫夫人精心照管阿斗,次年立夏都稱一次體重,書告劉備,以表心跡。

傳說中立夏稱人會給劉阿斗帶來福氣,所以,人們也祈求上蒼能給他們帶來好運。故立夏稱人也是祈求健康長命。據說,這一天稱重後,整整一夏,人們都不再懼怕炎熱,不會消瘦,如果沒稱體重,沒準兒就疾病纏身了。與上年相比,若體重增,稱“發福”;體重減,謂“消肉”。事實上,古人立夏稱人,主要是為觀察夏天的身體變化和保健的需要。這是因為進入初夏,疫疾容易流行,老弱幼兒又有不能適應炎熱酷暑之症,俗稱“苦夏”。古書中有這樣的說法:立夏日,懸大秤,男婦皆稱之,以試一年肥瘠。

康家備有一杆大秤,專門立夏稱人。到了立夏這天,方圓左近的人就不約而同來了。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六日,即立夏這天,康家莊園門口又聚滿了人。這年司秤的人又是康百萬──大夥兒都是衝著他來的,他不出面也不妥,再說,他也樂意幹這個事。遇到未出閣的大姑娘,康百萬一邊打秤花,一邊說,“一百零二斤,員外人家找上門”,或“今年體重九十八,來年嫁到富翁家”;遇到小孩子,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遇到年輕人,康百萬會說“一百三十五,一輩子不受苦”,或“一百四十三,一生不愁吃和穿”;遇到老人,說辭又不一樣,“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或“今年一百零八,活到孫子當大”……一句話,把來人說得眉開眼笑,舒坦。立夏稱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說的就是立夏稱人稱的是體重更是心情。

這一天,鞏縣知縣張可標也來了。

康百萬看到知縣大人光臨,忙拱手相迎,熱情招呼:“不知大人光臨寒舍,有失遠迎,失敬失敬。”

張可標看了看秤前的人群,說:“本官也是人,也有一顆童心啊。”

康百萬說:“大人,您這是與民同樂。”康百萬知道,張可標有跟自己一樣的心思:對於那些體重減少者,事後派人暗中調查,若是家裡日子捉襟見肘,糧食不夠吃,則會減少地租或是給予救濟;若是衣食無憂體重下降者,會安排醫生上門診治。

張可標雖是知縣,從沒架子,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當地男女老少沒有不認識的。圍觀的人紛紛讓路,讓他先稱。張可標知道推辭也沒用,忙雙手抓住秤鉤吊了起來。康百萬趕緊去看秤花:“大人一百二十八,掙的銀子都顧不上花。”

張可標雙手脫鉤,哈哈大笑:“康掌櫃說的是,家裡種的有地,有糧食吃;官府給發放官服,本官還要銀子幹什麼?”

兩個月後,河南巡撫田文鏡微服私訪,調查知縣張可標的政績,首先走訪了康百萬。康百萬是當地的大戶,他的話有一定的可信度。

康百萬說:“張大人體恤民情,勤政務實,與老百姓一起修城池、築河堤、架橋樑、建書院、修縣誌……可以說是百廢俱興。”

“真的是這樣?”田文鏡皺著眉頭說。

康百萬說:“今年立夏稱人,張大人128斤,他去年的體重是138斤。”

田文鏡知道河洛地區“立夏稱人”的習俗,說:“今年稱人,鞏縣‘發福的多,還是’消肉的多?”

康百萬說:“今年稱重的人,大多都‘發福了,因為這幾年風調雨順,收成好,大家不愁沒吃的了。”

田文鏡透過進一步走訪,證實康百萬所言不虛,而且張可標在全縣推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政策。田文鏡彙報到朝廷之後,雍正非常滿意,因為這政策在雍正還是親王的時候就開始琢磨了,於是,先是在河南推廣,繼而全國,贏得了大多數老百姓的叫好。

此後,鞏縣縣衙的官員,到立夏這天,有的樂於到康家稱重,有的不敢去稱重。凡是“消肉”的,大多都得到了提拔;凡是“發福”的,不少給免了職。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奇怪的祖訓
下一篇: 斬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