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子面

[ 民間故事 ]

民國時期,庸城就甚是熱鬧。各種手藝匠樣樣精通,各種小吃都稱一絕。今天要說的是錢三扣的擔子面。擔子面也算得上是庸城的一個絕活兒,更是一個純手工活兒。人坐到很粗的竹槓子上使勁兒壓,那叫真功夫,壓出來的面精絲好,口感截然不同,十分好吃。

錢三扣家住沿河街,精瘦矮小,挑起麵攤擔活像個武大郎。每天有很多老人拿著碗沿街等候他。可為什麼叫錢三扣?因為他姓錢,有時扣面扣哨子,數量不多,但確實太好吃,哪怕再三扣,大家也爭著買他的擔子面。錢三扣是個醒悶人,一天到晚笑哈哈,買到他的一碗麵是天大個幸運,有時沒走出河街就打烊了!

可是有一陣,接連好幾天沒聽到錢三扣那長悠悠的“擔子面──!”的叫賣聲了。庸城的人,首先是河街的人開始打聽了,原來錢三扣把腳扭了,出不得門。沒有了錢三扣的擔子面,街坊鄰居心裡少了什麼似的。過幾天后,錢三扣一瘸一拐挑著面擔兒出來了,面照樣好吃,卻漲價了。錢三扣說,腳沒好,壓面都壓不起,平時只要使兩成力,如今要使七八成力才壓得出面來,所以漲點價。買面的人一聽,在理兒!漲點價就漲點價,只要面依然好吃。那一段時間,錢三扣是瘸著腿做生意的,叫聲依然悠長。

錢三扣腿好了後,麵攤兒後面便跟了個人,是他兒子。兒子十六了,不讀書,得找個活兒,不能在家歇著,所以,每天成了錢三扣的跟班兒。可是自從錢三扣帶兒子出來賣面後,呵呵笑的日子少了,老生氣,邊賣面邊生氣。因為兒子笨哪!教他下面煮哨子放哨子啥都不會。不是面下多了就是哨子放多了,錢三扣氣得用舀麵湯的鐵勺敲他的頭:“老子做生意的講究,你咋學都學不會?!那麼多年麵湯白養你啦!”兒子低著頭,順著眉,從來都是在眾人同情的眼光中走回家的。街坊鄰居們偷偷咬著嘴說:“這錢三扣是在培養接班人呢。”

是的,錢三扣是在培養他兒子做面賣面呢,他不想他這手藝不留給後人哪,何況媳婦肚子爭氣,給他生了個傳宗接代的,擔子面生意理所當然也得傳下去的。錢三扣對街坊說:“屋有家財萬貫,不如薄技在身,得給兒子教會這門手藝。”在家裡,錢三扣摸了摸他那扭傷過的腳,看著媳婦:“當然,還得教會兒子扣三扣,做生意不扣,怎麼賺錢?上回不說扭傷腳,面錢怎麼漲得上去?以後哪怕扭著腰,也得再漲上一回價。”

錢三扣兒子出師了。錢三扣走河街南門口,錢三扣兒子就走城牆路北門巷兒。“擔子面──!”“擔子面──!”父子倆的叫聲每天在庸城小街上蕩悠著。面好吃,面賣得快,賣完面回去,父子倆就在家用槓子壓面做面,有兒子打幫手,錢三扣輕鬆了不少。可是到月底一算賬,錢三扣發現有些不對勁兒,以前每月多少面賣多少碗,心裡都有個譜,可現在兒子一賣面,這譜兒變了些,怎麼感覺面賣出去了,賺的錢倒好像沒見多?錢三扣不解,他要看看兒子是怎麼賣面的?是不是貪了錢?這不爭氣的東西!

錢三扣開始悄悄跟在兒子後面了。面擔兒也不挑,破大簷草帽一戴,身個子就不容易認出來了,錢三扣一連跟了三四天,到第五天早上,攔住了兒子正要挑出的面擔兒:“你姓啥?”兒子不解:“錢啊!”錢三扣“啪”地照著兒子屁股就是一腳:“誰讓你賣面那樣實打實賣的?你不知道邊賣邊扣啊?邊賣邊扣!知道不?!不扣哪來錢?扣時還得笑!有句話說的是伸手不打笑臉人!懂嗎?懂嗎?”兒子被踢蒙了:“面要揉得好,有嚼勁,面要有筋,才有咬勁。做人,也要有嚼勁,有咬勁,要嚼得好,咬得好才行啊!做生意,哪能扣?實在點,總是好的!”兒子說完,頭也沒回,挑著面擔兒出門了。

錢三扣氣倒了,不讓兒子出去賣面,只讓兒子在家揉麵壓面。錢三扣不能讓自己的老規矩壞在兒子身上。就這樣,錢三扣的生意照樣扣三扣,照樣好,人們照樣拿個碗蹲在門檻兒上守著。錢三扣稍微放心些了:“這錢賺得才有味啊!”

可是沒多久,河街南門口傳遍了一件事:“城牆路和北門巷兒都買不著擔子面,特意趕到河街買,誰知一碗麵只有那麼一點點!怎麼和那年輕人賣的不一樣?可味道卻是紮紮實實一樣的啊!”大夥頓時明白了為何錢三扣讓兒子整天在家揉麵壓面了,敢情想把這河街人家的幾個面錢全扣光啊?街坊鄰居們一嘀咕,便再也不買錢三扣的擔子面了。

故事說到這兒要結束了,那錢三扣的面還賣不賣呢?賣,當然要賣了。不賣,全家人吃什麼?還指望著賺錢存錢了給兒子娶媳婦呢。只是,每天挑面擔兒出去的不是錢三扣,是他兒子了。只是錢三扣不再生兒子的氣了,因為錢三扣以前一天只賣一擔面,而兒子一天卻要賣兩擔面,生意出奇地好。河街人對錢三扣說:“你試試,如果你再挑面出來,保證沒人買你的。”錢三扣呵呵一笑:“刀靠磨,面靠揉。我這面,就讓兒子去揉吧,我還樂得輕閒呢。”

補充糾錯
上一篇: 黃米白米
下一篇: 大義雀舌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