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常到民間私訪。這一年的隆冬季節,永樂皇帝穿了單薄的粗布衣衫,來到燕山腳下的一個小集鎮訪察民情。
當時正趕上集鎮裡唱野臺子戲,永樂皇帝便擠進了臺子底下的看戲人群裡,想在這人多的地方瞭解一下鄉間景況,更想聽一聽黎民百姓對朝廷的議論。但是,這個偏僻的小集鎮,平時沒有什麼熱鬧可看,這回唱的是大戲,臺子上又翻跟頭,又打把式,唱戲的嗓音、扮相又好,還有胡琴、笙管笛簫幾道樂器配著,看戲的早就入了神,誰還來訴說自家的疾苦、議論什麼朝廷的事呢?永樂皇帝站得腰痠腿疼,竟是白費了一番心思。將近小半夜光景,戲唱得越發紅火起來,看戲的像是被定身法定在了那裡,誰也不想走開。永樂皇帝見了這般情景,便從人堆裡擠了出來,摸著黑在小衚衕走來走去,老是想著見到個什麼人閒聊幾句,從中瞭解點兒這地方的鄉風民情。
永樂皇帝慢步走著,隱隱約約地聽到前邊不遠處有讀書的聲音,便循著聲音走過去,只見一間小土房裡亮著燈光,近前一聽,裡邊有人正在讀《春秋》。永樂皇帝靜靜地聽了一刻,便去叩門。一位書生走出來,將他迎入屋內。永樂皇帝說是夜間行路,到屋裡暖和一下身子,那書生便將炭火盆端過來,讓他取暖,轉而又去讀自己的書。
過了不到半個時辰,永樂皇帝打斷了那書生的誦讀,問了一句:“公子,外面的戲唱得那樣熱鬧,你何不去看看呢?”書生放下書卷,答道:“學生的志趣在此不在彼。”
“如果你有了經天緯地之才,卻始終無處去施展,這書不是白讀了嗎?”
“學生寧願終生埋沒,卻不能虛度年華呀!”
兩個人一問一答地這麼嘮著,永樂皇帝覺得這個書生志向遠大,但是,他的文才究竟如何呢?永樂皇帝想來想去,要當面考他一下,便隨口說道:“你們讀書人都很講究對對子,我不妨向公子請教一番。數日之前,我從一家門口路過,看那大門上的對聯,字寫得很有風骨。可惜,這大門是開著一扇,關著一扇;那副對聯只見得個上聯,沒見到下聯,我說出上聯,不知公子能不能對出下聯?”
書生謙虛地答道:“學生讀書不多,才疏學淺。不過,既蒙您老高看,學生倒是願意拋磚引玉,求您老賜教。請您老將那上聯說給學生一試。”
永樂皇帝將自己編好的上聯唸了出來:“日明月明日月明大明江山一統。”書生即刻對曰:“君樂臣樂君臣樂永樂天子萬年。”
永樂皇帝聽了,不由得心頭一震,這位書生果真才氣非凡。隨即又將經史上的高深之處提問幾點,書生也回答得一字不差。永樂皇帝點了點頭,說有要事在身,只得貪晚趕路了。書生也不強留,只是見這位“不速之客”穿得有些單薄,就找出一件破舊的棉袍子送給了他。永樂皇帝道了聲謝,就告辭了。
過了一個多月,幾個官差來到小集鎮,走進了這位書生的小土房裡,讓書生收拾收拾跟他們去一趟京城。這事可嚇壞了書生的老母親。她斷定這是大禍臨頭,是官府派人捉拿她兒子來了。前兩年,她兒子為鄉民寫過幾回狀子,告的都是有財有勢的人物。這準是那些人買通了官府,硬要拿她兒子來問罪。老太太心裡著急,話卻不知該怎麼說,只是驚呆呆地站在那裡,連個大氣也不敢出。書生倒是挺坦然,他安慰了母親一番,便跟隨官差上了路。
到了京城,這位書生隨官差進了大殿,一見宮廷這氣魄,不免有些驚異。他心裡明白這是皇帝所在的地方,到了龍案之前,慌慌張張地跪了下來,口中稟道:“小人冒犯聖上,罪過罪過!”只聽聖上言道:“你本是朕的恩人,還不快快起來!”書生跪著說道:“小人一介寒儒,豈敢妄稱有恩於聖上。”永樂皇帝言道:“朕有一件東西,你可還認得?”說著命人拿過一件破舊的棉袍子,書生一見此物,又回憶一下那天夜裡那位“不速之客”的面影和語聲,終於明白過來。此時,他反倒真的有點兒不安起來,想說句話,舌頭卻不好使了。
永樂皇帝當即賞黃金五百兩,賜書三百卷,鼓勵這位書生繼續發奮讀書,早日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書生謝過皇恩,領了賞賜,離開京城,回家用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