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船治貪官

[ 民間故事 ]

宋仁宗天聖十二年(1034年),由於西夏王李元昊發動叛亂,致使京都汴梁糧倉空虛,糧食緊缺。一時間,汴梁城內糧價飛漲,百姓人心惶惶。

京都所需糧食全都來自南方各州郡,南方的糧食先在揚州聚集,然後依靠漕運一路北上。但由於戰亂頻發,運糧船隻嚴重缺乏,大量糧食堆積在揚州運不出去,最後黴爛掉了。

宋仁宗為此事憂心如焚。這時,時任參知政事的范仲淹向宋仁宗舉薦許元為江淮制置發運判官,全權負責和督管糧食漕運的事務。宋仁宗點頭應允。

許元上任伊始,他便命令下面的官員大量建造運糧船。不久,許元發現賬面上的銀兩支出很大,便招來負責造船的官員問詢。負責造船的官員說:“造船需要大量的鐵釘,銀子都用來買鐵釘了。”許元心生疑竇:“買鐵釘怎麼可能花這麼多錢?”為了使許元相信自己所說的話,負責造船的官員緊接著說了造一艘船所需鐵釘的數量以及鐵釘的市價。許元在心裡算了一下,的確與花掉的銀兩相符。

賬面上雖然相符,但許元並不相信那名造船官員所說的話,他知道這裡面一定有貓膩。

一天傍晚,忙碌了一天的許元坐在府衙附近的荒坡上靜靜思考。忽然,一陣輕煙飄了過來,許元看到一個牧童正在放火焚燒荒草。許元走上前去,問牧童為何燒荒。牧童說,他的銅笛失落在荒草中了,但他又不知道具體失落在什麼地方,倘若把這一片荒草都燒掉了,銅笛自然就顯露出來了。

聽了牧童的話,許元忽然靈機一動。

第二天,許元來到造船工地,走到一艘剛剛造好的新船前面,命令衙役將這艘新船當眾燒掉。在場的官差們面面相覷,都不知道許元為什麼要燒船,但既然判官大人下達了命令,衙役們只好服從命令,燒船。

半個時辰後,那艘新船變成了一堆灰燼。這時,許元又命令衙役從灰燼中揀出所有的鐵釘,放在秤上稱重。結果,正如許元所猜測的那樣,造一艘船購買鐵釘所需的銀兩,僅為賬面上所支出銀兩的十分之一。

那名弄虛作假的造船官員受到了嚴懲。自此以後,許元又以燒船取釘的重量作為造船用釘的參照標準,新上任的造船官員不但不敢弄虛作假、虛報用釘數量,而且造船進度也大大加速了。很快,運糧所需的船隻就造好了。

接下來,許元又制定了一套合理的運糧計劃,僅僅幾個月時間,京城缺糧的危機就得到了解除。

補充糾錯
上一篇: 金銀花的由來
下一篇: 再見兄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