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流落之謎

[ 民間故事 ]

乾隆十八年正月初三的清晨,內務府總管大臣海青被緊急召入宮中。乾隆爺拿出一包東西讓海青看。海青一看,咦,是一把花椒。他不禁納悶:皇帝老子這是要幹什麼?

乾隆爺冷冷一笑,問:“這是什麼?”

“萬歲,這是武都大紅袍花椒呀!”

“著啊。可這玩意兒怎麼跑到宮外去了?”

海青一聽,“嗖”地冒出了冷汗。

乾隆爺說:“朕昨夜閒來無事,於是帶著護衛去前門大柵欄轉悠,在‘萃華樓飯莊吃了一頓夜宵。因稱讚味道好,那掌櫃的就吹噓起來,說他家的買賣靠的是佐料地道,朕不信。他一急,就從後廚拿出了這把花椒。”

海青明白,朝廷貢品跑到民間。

話雖然說出來了,可是怎麼查,海青一頭霧水。思來想去,他首先想到的是,朝廷御廚房的監守自盜。於是立即將朝廷御廚房所有人員召集來,厲聲責問,可是人人搖頭。海青大怒,抓出一個管庫的,一個配料的,逼問不止。但那二人咬緊牙關,就是三個字:“不知道!”海青情急之下,讓人嚴刑拷打,不消半個時辰,二人雙雙斃命。

人雖死了,可事兒並沒有查出一星半點。海青連夜突擊,組織人細細查賬。《起居注》專門有個副本,記錄著皇帝的穿衣吃飯事宜,上面詳細記著每頓膳食的配料、菜餚名稱、誰誰掌勺、誰誰端菜,等等,怕的就是出事後無從查起。可是,海青不看則已,看了後更是洩氣。為什麼呢?那上面將花椒進出庫房的數量、消耗記得清清楚楚,分毫不差。為了嚴謹,他又從進貢的源頭查起,即武都每年進貢多少,京城收到多少。查來查去,也是分毫不差。

海青知道,這大紅袍花椒不僅味道好,而且有強身健體的功效,它溫中散寒,能除溼止痛,殺蟲解毒,止癢解腥。這“萃華樓”有了它,自然會引來眾多食客。

海青苦苦思索,一拍腦袋,終於悟出點門道,這大紅袍從進貢到入庫,有多少雙眼睛盯著呢,當然不會出差。可這大紅袍在武都,豈能保證顆粒歸倉?那些種植大紅袍的人家,上繳了朝廷後,能一點不剩下?如果有人將這些零散的大紅袍收集起來,再加工,然後賣給“萃華樓”,那是多大的一筆收入呀。

想到此,海青帶著親兵,立即趕往武都。那武都縣令一看,天,內務府從二品的總管來了,嚇得不知所措。海青也不繞彎子,那縣令一聽,頭就搖得像撥浪鼓,說:“大人,絕無此事!”

海青臉一沉,責問:“口氣很滿,何以見得?”

縣令回道:“回大人,每年,朝廷需要的花椒數量很大,本縣種植的已經快滿足不了啦,哪裡還能有多餘的?再說了,這大紅袍是貢品,本縣的百姓,祖祖輩輩是幹這個的,豈能不知深淺?誰敢私藏?那可是滅門九族的事呀。再者說,即便有個別人有這個賊心的,但,本縣收穫大紅袍有一套十分嚴格的流程。就連那些品相不太好的,也不能私留,要上交縣衙,當眾銷燬。以免流入民間,被朝廷問罪。”

海青追問:“你能保證萬無一失?”

縣令十分自信,說:“每年上繳貢品,是本縣第一大事,豈敢馬虎?且每年負責押運的都是寧夏都統那名遠將軍的親信,怎會出錯?”

嘿,海青一聽,是又火又氣,鬧了半天,我白忙乎了。他是乘興而去,掃興而歸。

海青將去武都的情況一上報,就引起乾隆爺大大的不滿。乾隆譏諷地說:“愛卿是前朝的進士,也是兩朝元老了,怎麼仍是個書呆子?區區小事,竟這樣難破?如果你感到束手無策,就辭職了吧。”

乾隆的訓斥令海青無地自容,回到家後長吁短嘆,沒有多少天,人眼見就脫了形。他的廚師海石頭看到了,就問海青海大人,是哪道菜做的不好,引起您老的不滿。海青長嘆一聲,就一二三四將大紅袍的事說了。海石頭聽了,也感到蹊蹺,細一琢磨:“大人,小的說句粗話,您老就死馬當作活馬醫,不妨試一下。如果大人信得過我,我願意跟隨大人同行。”海青閉目,深思半天,才無奈地點點頭。

海青又進宮覲見乾隆,說了自己的計謀,並立了軍令狀。乾隆聽了,也是將信將疑,但還是準了他的請求。

一轉眼到了秋天,又到了隴南武都大紅袍花椒烘焙完工,要押送京城的時候了。海青突然出現在寧夏都統的將軍府。都統那名遠看到這不速之客,愣了,旋即一琢磨,笑了,說:“海大人,莫不是為了大紅袍一事而來?”

“噢,那大人也聽說了?”

“這等大事,豈能不知?”

海青與那名遠也算多年的莫逆之交,也不揣著藏著,將自己這幾個月查的結果如實告知,然後說:“萬般無奈之下,我也只能從起點一一細查,看看到底是哪兒出的毛病。也便向聖上交代啊。這也算是走走過場吧。看來,我真得準備辭職回家了。”

“好,每年押運大紅袍的都是我的兒子那江虎。你就跟著他查吧!”

補充糾錯
上一篇: 鑑賞家的選擇
下一篇: 乞丐掌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