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身(傳奇)

[ 民間故事 ]

師爺周竹渡,專為太原知府趙鳳詔做替身。

周竹渡外號“周豬肚”,本是趙鳳詔府上的廚子,因他爆炒的豬肚爽脆下飯,故得了這麼個綽號。

康熙年間,賭風日盛。趙鳳詔嗜賭,賭前必吃“爆肥肚(賭)”,以保穩贏不輸。他聽聞周豬肚長相酷似自己,遂喚他過來,細細看去,竟真有八九分相像:那尖窄的額頭、蒜頭鼻、外翻的下唇、臉頰堆積的兩大嘟嚕肥肉、如鍋倒扣般的肚腹,極為神似。

趙鳳詔命人給周豬肚淨面修須,再將自己的家居綢衫罩在周豬肚身上,令其坐在檀木桌前,左手端茶待飲,右手拿起骰子欲搖……太像了!

從此,趙鳳詔在賭博之外,又多了一個樂子:他訓練周豬肚模仿自己走路、寫字、搖扇、飲酒、剔牙、拈鬚、咳嗽、嘆氣、思考……最後,乾脆將一身賭技也傳授給他。周豬肚自此晉升為師爺,起用本名周竹渡。

這一年,太原大旱,傳言竟有饑民易子而食。趙鳳詔奉旨賑災,並監督城內諸富戶,在自家門口施粥。

為安撫民心,趙鳳詔須奔走於各施粥點。可趙鳳詔嫌累,因此,出現在城內各處的,其實是周竹渡。轎子一停,他緩步行至粥攤前,鎖眉凝視片刻,便起身上轎,去下一個攤位趕場子了。

周竹渡檔期排得很滿。他一邊賣力表演,一邊納悶:為何趙鳳詔遲遲未將賑災銀兩拿出來?他哪裡知道,這救命錢,早已被一干貪吏私分乾淨,底兒都沒剩。

這日,周竹渡完成“巡演”,匆匆趕回趙府,卻見趙鳳詔正不安地踱步,眉頭擰出個大疙瘩。一見周竹渡,趙鳳詔雙目一亮,道:“也罷!你就再替我做件事!”

原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趙鳳詔都要到城西的義利莊,赴山西巡撫噶禮的“品茗走棋”之約。其實喝茶是個幌子,這是在以賭棋的方式,定期給上司獻上“孝敬銀”。今日恰是七月十五,又逢賑災款新鮮出爐,趙鳳詔備好鞍馬,卻被一個訊息嚇得從馬背上跌了下來——平遙刀客郭明奇又回來了。

據暗探說,郭明奇扮成饑民,潛回太原城,混雜在討飯人群中,不時詢問些什麼,被發現後,一閃身就不見了。

一提郭明奇,趙鳳詔就哆嗦。郭明奇慣使一把鑲金鐵朴刀,迅猛如電。一年前,郭明奇去巡城御史袁橋那裡,呈訴巡撫噶禮受賄不法七大罪狀,以及趙鳳詔沉迷嫖賭、懶政誤民的行徑。噶禮是康熙帝的寵臣,加上趙鳳詔的“孝敬銀”送得及時足量,結果郭明奇反被以“誣告大員”治罪。不想,郭明奇竟成功逃脫。趙鳳詔不敢出門,他擔心自己被郭明奇瞄上了。

就這樣,周竹渡懷揣銀票,默唸著菩薩保佑,打馬前往義利莊。臨行前,趙鳳詔再三叮囑:“噶禮棋藝極差,棋品亦不佳,你萬萬贏不得,只須儘快將銀票輸光便是。”周竹渡顫聲問:“噶大人的寒暄,我若接不上,豈不露了餡兒?”趙鳳詔道:“噶爺在賭場,從來不出一言,贏了棋,卷錢便走,你大可不必擔心。”

義利莊燈火通明,骰子聲此起彼伏。周竹渡暗暗嘆口氣:原來趙大人每日錘鍊賭技,一是“贏”下屬的錢,二是將錢巧妙地輸給上司。這龜孫子。

早有人在門首接應,周竹渡擔心漏出破綻,扮演得極為用心。

噶禮只帶了兩名便衣隨從。他面上一圈髯須,根根直立如釘。周竹渡緊張得腸子絞痛,只盼趕緊輸光銀票,於是頻頻賣破綻……就這樣,一張張銀票,從周竹渡懷裡,飛向噶禮袖中。

賭局漸入佳境。一陣夜風吹來,窗欞咯吱亂響。兩名僕從上前關窗,突然“呼”地一下,一團黑影穿窗而入。那黑影足尖只在雕欄上一點,便以一把鑲金黑鐵刀,直直刺向噶禮。兩個僕從齊聲大呼:“是郭明奇!大人小心!”抽出短劍,撲上去護住噶禮。三人瞬間鬥作一團。

“有刺客!俺滴個娘哎!”周竹渡扯著哭腔,一不小心喊出了家鄉方言,露了餡兒。但見那黑衣刺客,以玄色方巾蒙面,騰挪幾步,便繞過僕從糾纏,揮刀逼近噶禮。噶禮側身避過刀鋒,一揚腕,將手中茶盞以內力擲出,與刺客的鐵刃相擊,電光石火,飛珠濺玉。

“你是假的!”噶禮目光如箭,斜斜射向篩糠的周竹渡。

蒙面刺客也一怔,隨即趁噶禮分神,孤注一擲,將兵刃拋向噶禮。大刀順著噶禮的面孔削過,竟帶下半張顫動的臉,釘在了牆上。

失去半張臉的噶禮,竟悠然而立,將另一側的“臉”慢慢撕扯下來。他輕撫下巴,冷笑道:“我的郭大俠客,你果真以為噶大人如你一般蠢?”

“你……你也是假的?”蒙面刺客大驚,轉身欲跳出窗外。假噶禮突然狂笑起來:“郭明奇,你已入網,出不去了。”

周竹渡這才驚覺,外面早已刀槍林立。原來,整個義利莊,都被噶禮重兵“包”了下來,專等郭明奇現身。

假噶禮一聲唿哨,刺客被衝進來的幾名高手擊翻在地。

“郭壯士,請吧!”假噶禮一把撕下黑衣人的面罩,剛欲轉身,突然大驚失色:“你……也是假的?”

黑衣人朗聲大笑:“去天牢的,還不知是誰!”

猛然間,假噶禮明白了什麼,聲調陡變:“你是來拖住我們的?郭……郭明奇呢?”

“你問郭壯士?”黑衣人朝向門口,高聲道:“他此時已乘快馬,抵達熱河行宮,見到了康熙帝。”

門外傳來一個人猝然倒地的聲音,他是真的噶禮。

兩個月後,噶禮與趙鳳詔人頭落地。同日,“周豬肚爆肚店”在城東開張。

補充糾錯
上一篇: 義薄雲天
下一篇: 呂三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