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錢兒的傳說

[ 民間故事 ]

相傳很早的時候,榆樹上只長樹葉,並不長榆錢兒,至於榆樹上什麼時候開始長榆錢兒,還有一段有意思的來歷呢。

有一個剛上任的縣令叫吳鳴,為人刁鑽毒辣,有一年春天他坐著轎子外出巡查,半路上起了大風,一時塵沙飛揚,把抬轎子的颳得站不穩。

當轎子路過一個叫榆樹村的小村莊時,吳縣令就吩咐手下到前面路旁的一棵大榆樹下休息,等風小了再走。

說來也巧,當吳縣令的轎子一停下,他抬腳剛邁出轎子的時候,這時一陣勁風吹過,就聽頭頂上“咔嚓”一聲,大榆樹上的一截枯枝被吹落下來,不偏不倚,正好砸在了轎子上,吳縣令的臉也被樹枝劃傷了。

吳縣令這一驚非同小可,立馬讓手下把村裡的里正叫來,然後是一番威嚇,讓里正包賠一切損失。

這位叫於乾的里正一看縣令在自己的地盤上出了事,著實嚇得不輕。他立即找了村裡最有名的大夫給縣令包紮傷口,而且還把自己家裡的雞鴨羊鵝派人送到了縣衙門,當然這大把的銀子就更不用說了。

按說這事過去就算了,誰承想這吳縣令是小肚雞腸,以後凡是遇到抽丁徵稅的事,他就對榆樹村額外“開恩”,把榆樹村的於里正和村民們折騰得叫苦連天。

這平和年景村民還能支撐過去,誰知時間不長又趕上了災荒之年,吳縣令不但不體恤老百姓的苦處,反而變本加厲地折騰村裡的百姓。

後來榆樹村裡的許多村民實在過不下去了,只好外出逃荒避難,只剩下於里正和一些老弱病殘的人死守在家裡。

災情愈加嚴重,而吳縣令為了報一己之仇,對榆樹村的苛捐重稅一點也不減免。於里正一看天災人禍,再也無立錐之地了,最後下定決心帶領莊裡的老弱病殘背井離鄉,這樣或許會有活下去的希望,再說總比在這裡等死強啊。

這天天還不明,於里正就帶領村裡人出發了,當他們來到村口那棵大榆樹下時,忽見大樹下一片金光閃閃,他以為看花了眼,揉了揉眼,確實是滿樹的金光,每一片都有銅錢大小,像小太陽似的。

於里正伸手摘了一片拿到手裡一看,竟是一枚真的銅錢。

於里正看到有這麼多銅錢,心想村裡這下又有希望了。他禁不住流下淚來,對村裡人說這是大榆樹不願村裡人離開啊。

於里正帶領村裡人一起跪下給大榆樹磕了三個頭,然後領他們又回到了村裡。

有了錢,村裡人又能勉強吃上飯了。過了幾天,於里正趁天未明又到大榆樹下,只見大榆樹上又結滿了銅錢。他讓人把這些銅錢摘下來,一部分用來購買糧米,一部分用來對付吳縣令的抽丁徵稅。

這時外出逃荒的人聽到訊息,也陸續趕回了村裡。沒想到這樹上結銅錢的訊息也傳到了縣令吳鳴的耳朵裡。

一天於里正和幾個青年在大榆樹上正在摘銅錢的時候,被吳縣令和他手下的衙役們包圍了,這幫衙役把於里正他們趕走後,自己到樹上摘了起來,結果整整摘了一馬車。

回去的路上,吳縣令簡直高興壞了,他邊走邊想怎樣把這一馬車銅錢中飽私囊呢。誰知回到衙門,他來到馬車旁一看,傻眼了,一車金黃色的銅錢變得又白又黃、薄如紙了。氣得吳縣令把手下好一頓責罵,手下人把車裡的錢揚得漫天飛揚。

第二年春天,村口那棵大榆樹上雖然不長銅錢了,但這裡所有的榆樹上都結滿了這種狀如銅錢薄如紙的“榆錢兒”,有人爬上樹去,試著摘了些放到嘴裡一嘗,香甜香甜的,味道還真不賴呢。

後來樹上的“榆錢兒”雖然不能當錢花,但是卻能當飯吃,幫榆樹村的人度過了好多饑荒年月呢。

也許是因為它長得像銅錢,也許因為這位里正的名字叫於乾,從此以後,人們便管這榆樹上結的“錢兒”叫做“榆錢兒”。

補充糾錯
上一篇: 牛肉豆豉續良緣
下一篇: 驚魂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