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年間的一年秋天,三十多歲的王茂蔭與徽州府的幾名舉子結伴而行,遠赴京城參加三年一度的會試。
一路之上,其他幾位舉子都想高中狀元,紅袍加身光宗耀祖,只有王茂蔭一直思考著如何趁這次科舉的機會,把自己“紙鈔貨幣”取代“真金白銀”流通的主張上呈朝廷,造福於民。
經過一個多月旅途勞頓,一行四人總算及時到達京城。為圖吉利,另外三名舉子不惜重金住進了距離考場一里地的“高升客棧”,王茂蔭不想拂他們的意,也跟著入住了這家豪華客棧。
幾場考試下來,王茂蔭自我感覺不錯,但他沒有沾沾自喜,學那些炫富的舉子們出去四處遊玩、尋歡作樂。
一向節儉的王茂蔭私下跟老掌櫃商量,在等待開榜的這段時間,他給店裡做臨時賬房,抵作住宿費。老掌櫃一開始還猶豫不決,可看見王茂蔭左右開弓算盤打得嘩嘩響,立即點頭應允。
不知道是看王茂蔭能幹,還是覺得他給客棧打雜丟家鄉的臉,同行的幾名舉子中竟有人向外地舉子揭王茂蔭的短,說他祖上是做生意的,一直沒出過考上功名的讀書人,他的貢生身份是家裡用銀子給他捐來的“例貢”,舉人也是勉強考上的……
面對眾人的非議和不屑的目光,王茂蔭一點兒也不在乎。他坦誠告訴那些公然侮辱他的舉子們,出生徽商世家的他根本沒把仕途看得那麼重,之所以順從家裡捐納貢生,就是想趁機瞭解京城的貿易情況,好為自己提倡以“紙鈔貨幣”取代“真金白銀”的主張尋找理論基礎。考上舉人參加殿試也不是為了升官發財,只是想實現自己讓“紙鈔貨幣”在全國流通的理想。
舉子們都笑他不務正業,這真金白銀都用了幾千年了,誰願意拿東西去換一文不值的紙鈔?
王茂蔭一時說服不了這些眼高於頂一心想當官發財的傢伙,於是不再分辯,埋頭做他的臨時賬房先生。而那些舉子更加不把他放在眼中,三天兩頭嘲笑他渾身冒著銅臭味。
一轉眼,就到了放榜的時候。王茂蔭雖然沒進入前三甲,但成績也是名列前茅,高中了進士。倒是那些自高自大、諷刺挖苦他的舉子們,十有八九名落孫山,灰頭土臉地回到客棧,長吁短嘆一番後,陸續跟老掌櫃結賬,準備打道回鄉。
這天上午,有個叫馮源的舉子在結賬時,掏出一錠十兩紋銀,讓掌櫃找零。老掌櫃接過銀子,用手掂量掂量,皺起眉頭說這銀子有點兒問題。
馮源兩眼一瞪道:“這可是十兩一錠的官銀,真要有問題你找官府去!”
老掌櫃賠笑說自己掌管這家高升客棧二十多年,每年經手的金銀都有幾萬兩,金子、銀子只要過過眼、用手掂量一下,是真是假絕對不會走眼。
馮源惱羞成怒道:“我看你是老眼昏花了,官銀怎麼可能有假?”
舉子們都圍了上來,幾個跟馮源同鄉的舉子幫腔說,這馮源一向財大氣粗,怎麼會用假銀子?又有舉子說,這假銀子多半是裡面鑄了黃銅湊重量的,要想知道真假,用刀劍劈開一看,不就清楚了嘛……
馮源立即反駁,說這可是官銀,毀壞官銀是有罪的,你們承擔得起嗎?
老掌櫃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便向舉子們雙手一拱道:“諸位都是國之棟樑,聰明絕頂之人。如果誰能不毀壞這錠銀子,判斷出銀子的真假來,老朽就免去他的住宿費。”
舉子們面面相覷,都說自己又沒長透視眼,不劈開銀子怎麼能夠知道它裡面有沒有假?
就在眾人束手無策時,剛算好賬目的王茂蔭走了過去,微微一笑說:“我有一個簡單的辦法,不用劈開銀子,就能判斷它是真是假。”
其他舉子都笑他大言不慚,馮源冷笑道:“你不劈開銀子,難道說要把它熔化不成?”
在眾人譏笑聲中,王茂蔭不慌不忙地取來了一大一小兩隻竹筒,粗大的一隻是他用來吃飯的,細長的一隻是用來飲水的。因為他喜歡竹子的勁節,所以用毛竹特製了這兩隻竹筒,外出時也攜帶著。
大家看他取來兩隻竹筒,都不知道他意欲何為。王茂蔭卻讓老掌櫃取來一錠標準的十兩官銀,然後又讓店夥計提來一壺清水,端上一隻盛湯的大瓷碗。
眾目睽睽之下,王茂蔭把粗大的竹筒放在大瓷碗內,然後提起水壺往大竹筒內注入清水,灌滿之後拿起老掌櫃給他的十兩官銀,輕輕地放進了大竹筒裡。很快大竹筒裡的清水就溢了出來,沿著竹筒外壁流到大瓷碗中。
王茂蔭拿起大竹筒,讓它停在大瓷碗上空,直到竹筒外壁的水滴乾,這才把泡著銀錠的大竹筒放在桌子上。接下來,他又把瓷碗裡的水小心翼翼地倒進小竹筒,倒幹之後放在桌子上,然後讓店夥計取來一枚銀針,在小竹筒內壁的水面上刻上標記。
做完這些,王茂蔭才把大、小竹筒裡的水倒了,取出大竹筒裡的銀子還給老掌櫃。接著又把大竹筒放進大瓷碗,注滿清水後又把馮源的十兩銀錠放入,然後又將溢位的清水倒進小竹筒。倒完後才指著高出標記的水面向眾人道:“如果都是真的官銀,那它們浸入注滿水的竹筒中,溢位的水應該是一樣多。但馮源兄的銀子浸入後,溢位了更多的水來,說明裡面摻了比銀子輕的金屬……”
眾舉子一時還想不通,老掌櫃卻豎起大拇指誇讚:“王進士真了不起,這麼聰明的辦法也只有天才方能想出來!”
經過王茂蔭再三解釋,舉子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一個個對王茂蔭刮目相看。馮源也承認自己這錠銀子是外地商家向他們家購糧時所支付,回去一定報告官府,查明真相。
王茂蔭感嘆道:“金無足赤,銀無完銀。誰也不能保證我們使用幾千年的真金白銀就是真的,所以推行紙鈔貨幣,採用高超的印刷術、特製的宣紙,更能保證貨幣流通,繁榮市場……”
當晚,王茂蔭奮筆疾書,寫下他的紙鈔貨幣理論,準備在朝廷召見時上呈皇上,呼籲朝廷早日發行紙鈔貨幣,取代笨重的金銀、銅錢。而他兩隻竹筒辨假銀的事蹟,也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遍了京城。據說,好多京城的商家都學著他的辦法,去鑑定金銀的真假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