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坎坷的求官路

[ 歷史故事 ]

李白雖有入仕之心,但他的本質卻只是個純粹的詩人。於是,他在求官路上的坎坷也就不可避免了。

李白生於一個富商家庭,“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為了追求功名,他毅然拋棄殷實的家庭,周遊四方。理由很簡單,古中國“重農輕商”,商人雖然擁有財富,社會,必須透過其他途徑。

李白看似瀟灑,卻極為坎坷。早期,他就遍訪四川地方要員。為了實現“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臥白雲”的人生理想,他不停地拜訪官員,希望得到貴人的引薦,因此大半時間都是在漫遊中度過的。事與願違的是“十謁朱門九不開”,屢遭碰壁。

開元十三年(725),李白娶宰相併未給他多大幫助,“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他自己這樣形容這段失意的生活。

天寶元年(742),終於迎來了轉機,因道士吳筠(另說玉真公主)舉薦,李白被召入長安,供奉翰林。李白欣喜若狂,以為從此報國有門,於是揮毫寫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現實卻極為殘酷,進入長安後不久,李白發現這份差事與他期望的存在很大差距—雖然唐玄宗李隆基欣賞他的才華,但僅是要他寫點歌功頌德的文章,或為樂隊填詞,而不讓他參與國政。這讓李白非常苦悶,整日借酒消愁,情緒低落。另外,他特立獨行以及清高的性格,使得他受到宦官的排擠和詆譭。

李白只是一個文人,他不懂朝廷的遊戲規則,這從他的詩句中可見一斑:“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吹虹霓。”(《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這種對當時社會現狀的諷刺和揭露,事實上是給在位的官員下不了臺面。而與此同時,他為被貶官員鼓與呼—“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他試圖一個人去對抗整個制度,也使得他越發孤立無援。

長安不是他的久留之地,天寶三年(744),李隆基對他失去了興趣,李白被“賜金還山”,相當於現在的辭退。

鮮為人知的是,在京3年期間,李白求見了一些達富貴人,希望對自己有所幫助,其中包括當時宰相的兒子張等。但張對李白表現冷淡。“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那種孤寂,常人難以想象。安旗在《李太白別傳》中寫道:“卿相實無薦賢之心……始終徘徊魏闕之下,不得其門而入。”

長安之行,對李白來說是一段極其不快的經歷,於是發出“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怨言。憤慨不平中,李白寫下了《蜀道難》《行路難》等千古名篇。他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寫道:“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此句被解讀為李白消極的人生態度。事實上,此句也是李白對人生的喟嘆,空有忠君報國之心,夢想難以實現,從而引發悲憤之情。

《行路難》大約寫於天寶三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寫的就是他當時鬱悶的心境。而文中的“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表面看李白有隱居和退出官場求索的想法,事實上,他以退為進,連用兩個典故姜太公在溪釣魚,周文王外出打獵遇見了他,請他去幫助治理國家。“乘舟夢日邊”這則典故,傳說商代伊尹曾經夢見乘舟經過日月旁,不久他就受到湯的聘請。

到了天寶末年,李白深感空有抱負不能實現,內心更為煎熬,發出了“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感喟。李白畢竟是李白,無論遇到多少挫折,他的信心始終沒有動搖過。“天生我材必有用,幹金散盡還復來。”這就是李白,他對自己的才氣從來沒有懷疑過,對錢財更是看得風輕雲淡。每當陷於困境或遭受打擊的時候,他都沒有放棄對機會的捕捉,正如那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不停地趕路,每到一處就與當地的官員上書贈詩、應酬宴請。直到他進入暮年,都沒有放棄他的仕途夢。安史之亂前,他還上書給戍邊英雄哥舒翰,希望他“一呼三軍皆披靡”,有討好巴結之嫌。

安史之亂(755)爆發後的第二年,李白得知永王李磷率軍經營長江流域,以為機會降臨,於是投奔李磷,試圖建功立業,這次差點兒要了李白的命。永王與自己的哥哥唐肅宗(李亨)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前者因“叛亂”全軍覆沒。李白自首後入獄,幸虧御史中丞宋若思將他解脫,免於一死,流放夜郎。

此後,他的功名心還沒死,多次向朝廷自薦,並兩次向宰相張鎬投詩,交結地方官員,希望再踏仕宦之途。上元二年(761),李白此時已經年過花甲,聽說太尉李光弼出征東南,再次向朝廷“請纓”投身軍幕。由於平時飲酒過度,以及長期的抑鬱和壓抑,他的身體每況愈下,重病使得他不得不半道而退。李白的功名夢基本幻滅了。後來他還去投靠安徽(當塗縣)一個縣令,不久便淒涼地病死在這裡,終年61歲。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但正是官場的失意,激發了李白澎湃的詩情,留下無數千古名篇。如果李白一直平步青雲,也許唐代文學史就得改寫。“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今天看來,他那些最為優秀的作品,大多數是在他失意潦倒時創作出來的。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東晉“間諜王”
下一篇: 荒唐同治講信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