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野史中關於同治的記載,多稱他舉止乖戾,娼寮酒肆冶遊無度,可他也有不斤斤計較,講信義的一面。
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一天,一個湖南舉人正在湖南會館忙著準備應試,猛然抬頭髮現一個十七八歲的青年不宣而入。這個青年進屋後,拿起舉人的書翻來翻去,瞅了幾眼舉人的應試文章,然後拾起桌上的毛筆在上面刷刷塗畫起來。一開始,舉人看他穿戴體面,頗有氣度,也沒太在意,可當看到自己的文章被他一片塗鴉,這才真生了氣,伸手攔住他。後來會館的夥計進來,告訴他:“這青年是曾國藩大人的貴客,經常出入曾府,今日曾大人外出,他的貴客到此一轉。此為常事。”
後來,該舉人知道該青年就是皇帝後,當場就嚇傻了,想到自己以下犯上,擔心皇帝怪罪,便要收拾行裝,打道回府。有人告訴他,皇帝向來隨心所欲,不會將此事放在心上。該舉人這才放下心來,重新備考,好在他的運氣不錯,最終金榜題名。
同治雖荒唐幼稚,但比起那些深諳官場之道的政界大佬來,他卻更重人情、講信義。有個叫毛昶熙的翰林學士在一家酒肆喝酒時,和外出冶遊的同治相遇。他看到皇帝只帶了一名隨從,擔心皇帝的安全,趕緊撂下飯碗和酒盅,直接跑到步兵統領衙門報告。統領不敢怠慢,立時派出十餘名勇士跟在同治後面,密隨保護。同治發現有兵士暗中保護自己,又聽說是毛昶熙報的信,非但沒有怪他多事,反而對他的忠心表示嘉許,並當面承諾以後有機會一定提拔他。毛昶熙知道同治沒有實權,所以也就沒把他的話當“金口玉言”,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令毛昶熙沒想到的是,此事過去不久,他便外放實缺。毛昶熙心知肚明,若不是同治替自己美言,自己哪裡會得到慈禧太后垂青。
不僅對朝中臣子講信義,即使對泛泛之交,同治同樣信義當先。有一次,同治到北京琉璃廠古玩市場遊玩,買了些卡板宣紙,卻發現沒帶銀錢,就拿出來一個瓜子金交給了掌櫃。瓜子金是罕見之物,不是尋常百姓家所有的。店掌櫃經多見廣,仔細審視面前的青年人,看他衣著華貴,器宇不凡,就知道來頭不小,不敢收取,只是吩咐夥計隨他回家去取。夥計跟著同治直走到午門內,突然停住腳步不敢往前走了,經打聽,才知道此人便是當今皇上。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店掌櫃根本沒指望同治會來還賬,沒想到,第二天,一個小太監將所欠銀兩如數歸還。
另有一次,同治出宮遊玩不久,天降大雨,他便跑到附近一座寺院內避雨。偶見一個衣衫襤褸的人坐在角落瑟瑟發抖,同治便問他在何處謀生,那人說自己本是富人家奴才,因犯了點小錯,就被主人趕了出來,靠乞討混口飯吃。同治聽後問道:“你覺得像你這樣的人,做什麼事才有出息?”那人說廣東海關最好。同治便向寺內借來紙筆,寫好書信,並囑咐他憑信去步兵統領衙門。那人認為這位闊公子是拿他開涮呢,沒想到步兵統領衙門的人看過信後,對他畢恭畢敬,然後給他寫了介紹信,讓他到廣東海關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