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夏天有多熱

[ 歷史故事 ]

熱災逢大旱

在氣象學上,一般以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作為高溫的標準,如果多天在35℃及以上高溫,稱為“熱浪”,屬於氣象災害,古人稱為“熱災”。

著名氣候學家竺可楨認為,在公元1900年以前,中國氣候史上出現過四個“溫暖期”,相應的也有四個“寒冷期”。

相對來說,熱災多發生在氣候溫暖期內,明顯多於寒冷期。如從隋唐到北宋初年的第三個溫暖期內,夏季極端高溫天氣就較多。

唐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春夏大旱,粟麥枯槁”。《舊唐書·德宗紀》上稱,這一年“夏,熱甚”。通俗說來,就是這個夏天太熱了。

這樣的極端天氣在北宋初年較多,而且宋代詩中多有描寫。如孔武仲《伏中作二首》“酷暑已旬日,燻炙勢自如”;陳造《立秋日》“酷暑如酷吏,頃刻不可對”……

在公元1400年以前,高溫熱浪天氣涉及範圍最大的一次,發生於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當時的皇帝是趙擴(寧宗),今河南、安徽、江蘇、湖南等省份均遭受熱災。這一年又恰逢大旱,災情嚴重。《宋史·五行志二》上有這樣的記載:“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乾隆八年夏最熱

然而,嘉定八年並不是中國歷史上最熱的夏天,史上最熱的夏天出現於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這一年高溫幾乎涉及半個中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等整個華北地區異常炎熱,可以說是超級酷暑。

當時的整個華北地區完全進入“燒烤模式”。《續東華錄》中使用了“威暑”來記錄當時的高溫,天氣熱得像發了威要吃人的老虎,來勢兇猛。

史上最熱夏天的溫度到底有多高?根據專家的研究換算,1743年7月20至25日下午的氣溫值,均高於40℃。其中以7月25日的溫度值最高,達到了驚人的44.4℃。

古人如何度夏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人們主要靠冰來降溫解暑。先秦時代,時人便利用天然冰來製冷,給食物保鮮、做冷飲。

後來,人們想出辦法在冬天時把冰儲存在地下室裡。冰窖都建在陰涼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鮮稻草跟蘆蓆鋪墊,把冰放到上面之後就覆蓋稻糠、樹葉等隔溫材料,然後密封窖口,待來年享用。由於這樣儲存,每年大概有三分之二的藏冰會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將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在炎熱的南方地區常年氣溫都在攝氏零度以上,沒有冰怎麼辦?大約在唐朝末期,工匠們在生產火藥時開採了大量硝石。他們偶然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能使周圍的水降溫直至結冰。於是一些能工巧匠便開始利用硝石製冰。工匠們將水放入罐內,取一個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內放水,然後將罐子放在容器內,並不斷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結果罐內的水結成了冰。

補充糾錯
上一篇: 荒唐同治講信義
下一篇: 李煜與澄心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