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南唐後主李煜,大家都知道,這位亡國之君是大名鼎鼎的“千古詞帝”,其留下的《虞美人》《烏夜啼》《相見歡》等詞作膾炙人口,經久不衰,成為中華詩詞寶庫中的經典。但李煜作為獨具匠心的書法家,估計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據史載,李煜的書法傳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執筆法,被稱為“拔鐙法”;他擅長用虯曲而顫動的筆法寫字,被叫做“金錯刀”;他寫大字時不用筆,而是捲起一塊白色絲織布條蘸墨就在紙上書寫,所以被稱之“撮襟書”。
愛好書法,自然少不得與紙張打交道。清代編撰的《江南通志》記載說:南唐後主李煜“好蜀紙,得蜀工,使行境內,惟六合之水與蜀同,遂於揚州置務。”也就是說,南唐的皇帝李煜一度喜歡四川的紙張,專門從蜀中聘請工匠到南京來,看哪兒的水適合造紙用,工匠最終選定六合水。於是,南唐便在揚州設立衙門,負責督辦紙務。這樣的記載同樣出現在《中國通史》中。可見,李煜對紙張有多講究。
當然,李煜最大的功勞,還是主持改進紙張製作工藝,製造出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澄心紙”。李煜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慢慢喜歡上產自徽州歙縣覆船山下的一種厚薄均勻、柔和綿軟的紙張。據說,這種紙採用沙壤水田中出產的優質稻草為原料,採取特殊工藝製作而成。不過,李煜在多次使用以後,感到此紙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於是,他決定自己動手加以改進。李煜花費重金,遍尋造紙高手集中到南京來,專門研發新紙;同時,朝廷還設定專門的機構監造紙張。為了早日實現自己的心願,作為一國之主的李煜,經常來到造紙作坊,觀賞造紙過程,甚至加入工匠勞作的行列。每一批新紙問世以後,李煜不僅自己要親自試寫,還要送給書畫名家們試用,發現其中的不足,再加以改進。就這樣經過一遍又一遍反反覆覆的試寫、改進,一種“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的紙張橫空出世了。文人雅士們試用後讚不絕口。這種紙張成為宣紙中的珍品,受到追捧。
由於製作這種紙張的原料有限,出產的數量也十分有限,以致這種紙張特別珍貴。李煜決定,在皇宮中闢出專門的地方儲存這種稀缺的紙張。思來想去,他最終選定皇宮裡藏書樓的“澄心堂”作為收藏處,於是這種紙便有了一個雅緻的名字“澄心堂紙”,簡稱“澄心紙”。“澄心紙”除了供李煜填詞、書法、繪畫專用外,偶爾也作為獎品,賞賜給那些有功的大臣或南唐的書畫名家。
公元974年九月,北宋大將軍曹彬率軍征討南唐。第二年十一月,南唐宣告滅亡。隨著南唐王朝的垮臺,那些造“澄心紙”的工匠們不知所終,澄心紙的製作技術也隨之失傳了。從這以後,再也沒有人能造出這種“滑如春冰密如繭”的好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