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齊相管仲病重,齊桓公去探望。桓公看到管仲確實病得很厲害,也就不避諱,直接問他,如果他有個好歹,國政該託付給誰。管仲問齊桓公:“您想託付給誰?”桓公說:“鮑叔牙。”管仲說:“不行,鮑叔牙這個人太清正廉潔了,又嫉惡如仇,誰有過錯,就會一輩子都記在心裡。讓他管理國政,對上對下都不好,過不了幾天就會和您鬧翻了。”管仲最終向桓公推薦了隰(xí)朋。
管仲能被桓公重用,得力於鮑叔牙的力薦。當初齊國的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爭王位,最終小白戰勝糾,成了後來的齊桓公。鮑叔牙保小白,成為國之重臣;管仲保的是糾,則成了階下囚。對於公子糾的死忠管仲,齊桓公是要殺之而後快的,正是鮑叔牙全力營救,才保住了管仲的性命,又經鮑叔牙力薦,管仲才有機會做齊相,得以施展宏圖大志。按理來說,面對桓公問政,且知道桓公已經屬意鮑叔牙做接班人,管仲應該投桃報李才對,他只需點點頭,好友鮑叔牙就會接替他輔佐桓公掌管齊國的國政了。孰料,管仲不但沒有報恩,反而指出鮑叔牙不能處理國政的種種理由,從而改變了齊桓公的想法。這管仲豈不成白眼狼了嗎?但是瞭解管鮑之交的人應該知道,管仲的做法恰恰證明他和鮑叔牙才是真朋友。因為他最瞭解鮑叔牙的為人,鮑叔牙是個大善人,做人上無可挑剔,做國相卻不行。國相的位置太重要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上要輔佐君王,下要管理百官,這對國相的胸懷和格局有更高的要求,至少得能容人。鮑叔牙嫉惡如仇,容不下犯錯的人,誰能無過?朝廷百官又有哪一個沒犯過錯?如果鮑叔牙當了國相,那他的眼裡還能容下誰呢?
真正的朋友相知相信。當初管仲貧困時,和鮑叔牙一起做買賣,管仲常常多佔財物,鮑叔牙卻不認為管仲貪婪,而是家貧的緣故;管仲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國君棄用,鮑叔牙依然重視管仲,知道是管仲運氣不好。鮑叔牙對管仲信任的基礎建立在他對管仲的瞭解之上。而管仲不薦鮑叔牙,也是因為相知與信任。管仲最知鮑叔牙,知道他的品行不適合做國相,如果把他硬推到國相的位置上去,不但享不了榮華富貴,還有性命之虞,更容易給國家帶來災禍。
孔子曾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孔子把“直”排在益友的第一位,可見直的重要性。管仲是正直的,他不為好友謀私利,而是向桓公直言進諫,既為國家負責,又為好友負責,進而保全了好友。雖然鮑叔牙曾經拼死擔保管仲做大事,但管仲堅決不讓鮑叔牙做國相,兩位都是小衚衕趕豬——直來直去。鮑叔牙的眼裡,管仲是個能做大事的人,就該去做國相;管仲的眼裡,鮑叔牙是個善良的好人,但容不下犯錯的人,就不能做國相。鮑叔牙與管仲之間的薦與不薦,顧的是家國大義,而非朋友私情。二人彼此坦誠,是真朋友,值得天下人學習,尤其值得那些動輒拉幫結派、結黨營私的人當作鏡子好好照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