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沖淡

[ 歷史故事 ]

夜讀包光潛先生的佳作《陶淵明的紅顏知己》,在為五柳居士感慨嗟嘆的同時,不禁想起他的詩歌風格以及由此產生的處世哲學——沖淡。

沖和、淡泊,叫做沖淡。這本是中國古代詩歌風格之一,與纖穠相反相成。陶淵明稱得上是沖淡的開山鼻祖,這是因為他的詩歌多描寫平淡的日常生活,然而歷代文人多是不屑談生活和農事的,特別是在講究文章詞藻華麗的晉代,陶淵明沖淡平和的詩風實為一大另類,然而他的詩卻能在平淡處見神奇,於樸素中見綺麗,將日常生活詩意化是一大創舉,亦是陶詩的審美意義的所在。故而胡應麟在《詩藪》中說他“開千古平淡之宗”;朱熹評論稱:“淵明詩平淡,出於自然。”蘇軾則謂:“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陶淵明沖淡詩風的形成,其實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有著直接的關聯。從魏晉到南北朝,諸多門閥貴族爭鬥已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士大夫和文人們經常生活在既富貴安樂又憂生雜念的狀態之中,尤其是嵇康、謝靈運等人的慘遭殺戮,更是從靈魂深處觸動了一群桀驁不馴的覺醒者。在這群覺醒者中間,阮籍是一位,陶潛則是另一位。不過阮籍比較消極,“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他採取的是不涉是非和明哲保身的態度,或閉門讀書,或登山臨水,或酣醉不醒,或緘口不言;而作為晉大司馬陶侃之後,本應步入仕途、承續家風的陶淵明卻十分堅決,“一飛衝青天,曠世不再鳴,豈與鶉鷃遊,連翩戲中庭”,只取平淡清淨為樂,將自己完全放逐到“南山”與“東籬”之間,故而陳寅恪在《陶淵明之思想與清淡之關係》中說陶淵明的沖淡,是“信天師道”的沖淡,這寥寥四字言簡意賅地點明瞭其歸隱的果毅。

從本質上說,陶淵明沖淡的處世哲學,是他見多了沽名釣譽、貪餌吞鉤、奴顏屈膝、背信棄義等等卑劣行徑之後,才逐漸形成的。他在爾虞我詐的政治鬥爭和陽奉陰違的世態炎涼中,開始明辨其中之理:“人生。

有一點需要強調:魯迅先生曾經提醒人們注意沖淡平和的陶淵明,背後還有其剛猛雄放的一面。其實這不難理解,年輕時的陶淵明也是心存理想、抱負遠大的,他的詩句“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故常在”,就是最好的證明。即使在他41歲歸隱山林之後,也還有再度出仕的可能,統治者曾在他49歲和54歲時兩次徵召其為著作郎,陶淵明都毫不動心;江州刺史檀道濟上任後親自帶著米肉去看望他,也算是禮賢下士了,可陶老夫子依然我行我素,將其米肉揮而去之。

學一學陶淵明沖淡的處世哲學吧,因為沖淡能夠幫助我們樹立“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的信條,明確“既軒冕之非榮,豈縕袍之為恥”的理念,最終達到“平和兼有淡泊,返璞復又歸真”的至美至善的境界!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