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如何統一臺灣的

[ 歷史故事 ]

清代康熙朝時,將臺灣重新納入中國版圖。清政府之所以能順利統一臺灣,在於順應歷史大勢,展現了國家統一不容置疑的決心與力量。

為了國家長治久安

清朝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鄭成功在收復臺灣之後不久便去世,鄭氏子孫偏安一隅,逐漸演變成為割據小政權。

康熙二十年(1681年),隨著三藩之亂的結束,清政府得以騰出手來解決其他區域的統一問題。清廷不時遣人招撫鄭成功的子孫,鄭氏政權請求能像琉球、高麗等藩屬國一樣稱臣進貢。但康熙斷然拒絕,認為臺灣居民多為福建人的後代,不得與琉球、高麗相提並論。在康熙看來,統一臺灣天經地義,不容置疑。

臺灣地理位置重要,關係到清代中國整個東南地區的安危。三藩之亂時,鄭氏政權派兵襲擾東南沿海,給清政府平定三藩造成了牽制。如果臺灣遲遲不能統一,可能為外國所利用。清政府為了預防鄭氏政權對福建的侵擾,並在經濟上孤立臺灣,採取了遷界之策,將東南沿海地區的人口遷入相對靠近內地的地方,在靠近海岸線的地方隔離出了一個沿海而蜿蜒的無人區,且在無人區邊緣建造邊牆,駐紮重兵,以應對威脅。

其實,遷界之策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兩岸都因此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老百姓也苦不堪言。在鄭氏政權拒不降清且不時騷擾東南沿海的大背景下,唯有儘快統一臺灣,才能達到國家的長治久安。

鄭氏內鬥提供時機

清政府耗時八年平定三藩叛亂,此後,清政府的財政狀況開始好轉,有了足夠的精力和財力處理臺灣問題。反觀臺灣政權,配合三藩反清,卻在福建同靖南王耿精忠爭搶地盤。此後,鄭氏政權在東南沿海被清軍擊敗,大傷元氣。彼時,臺灣“谷價沸騰,糧餉匱乏,人心思變”。

鄭成功之子鄭經三藩之亂末期去世,臺灣內部陷入內鬥,鄭經長子為馮錫範所殺,劉國軒、馮錫範擁立尚未成年的鄭經次子鄭克塽為延平郡王。

康熙得知此情形後,認為收復臺灣的時機已趨於成熟。此後,正如康熙所預測,得勢的劉國軒對反對勢力大加鎮壓,造成臺灣地區“人人思危,芒刺在背”。

進攻與招撫相結合

清政府統一臺灣,籌劃已久。不過,清廷諸大臣對能否隔海統一臺灣議論紛紛、並無自信,只有施琅“攄忱力贊”。在施琅的支援下,康熙堅定了統一臺灣的決心。此外,福建總督姚啟聖亦是統一臺灣的功臣之一,施琅主要是練兵和領兵打仗,而姚啟聖則是積極做好後勤籌備工作。攻臺之前,姚啟聖調兵制器,獎勵士卒,捐造船隻,無所不備。

康熙二十一年時,清軍“一面整船,一面練兵,兼工製造器械”,積極做好戰備工作。到康熙二十二年,面對遲遲不肯受撫的鄭氏政權,清軍已開始準備正式攻臺工作。水師提督施琅深知“攻心為上”的策略。在清政府出兵臺灣之前,已有不少兵民逃離臺灣回到福建,原因便是不少臺灣兵民“私相偶語,提督不嗜殺人”。

清政府出兵臺灣,戰略目標十分明確,即並不打算直接派兵進攻臺灣本島,而是先取澎湖,再以澎湖為突破口,以戰逼統。此後,清軍全力攻取澎湖,同劉國軒帶領的鄭氏軍隊在澎湖鏖戰。最終劉國軒戰敗,清軍佔領澎湖,在戰略和地形上掌握了主動。澎湖破時,臺灣人心大震。清軍攻克澎湖之後,雖然清軍傷亡亦多,但並未虐待俘虜,而是“恤其被傷兵卒,予以醫藥,載其生還,此其恩威已遍洽於臺灣”。此種行為,讓臺灣本島兵民意識到,投降並無性命之憂,頑抗則凶多吉少,進一步瓦解了臺灣士兵的抵抗慾望,“不敢復萌異志”。

在清政府的招諭下,康熙二十二年七月十五日,鄭氏政權遞交降表文稿,正式向清政府投降。

補充糾錯
上一篇: 陶淵明的沖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