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法已有幾千年歷史,在古代,制定日曆可是一件大事。
秦漢時flag立在竹簡上
新年伊始,不少人會“立個flag”(網路流行語,指樹立目標),開啟元氣滿滿的一年。而古人要立flag,曆書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歷史和考古學者發現,3000多年前中國就有甲骨文記載的歷書,或者說是類似於曆書的東西。
在印刷術出現之前,早期的歷書寫在竹簡上。自1975年湖北睡虎地11號秦墓出土“日書”後,目前已經發現很多秦漢時期的歷書,被後人稱為“日書”“歷日”“歷譜”和“質日”等。當時的曆書很貴重,一般的老百姓用不起,通常只有官員才擁有。官員們經常在曆書上記錄各種公務活動,以及出行記錄、私人活動等資訊。
皇帝審定後才能開印
紙張發明以後,人們不再使用竹簡來書寫曆書。據史料記載,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已經使用日曆,每月1冊,一天一頁,記錄日月、國家大事和皇帝言行。
因為曆書事關老百姓的農事和生活,非常重要,所以要以朝廷名義編制,並由皇帝親自審定後才能開印頒行,這也是“皇曆”的由來。還有一種說法,宋太宗趙光義每到歲末都要賜給文武群臣和皇親國戚一本曆書,以示朝廷對曆法的重視,曆書因此叫“皇曆”。
老百姓的“老黃曆”很“萬能”
古人經常使用的歷法有黃帝歷、顓頊歷、夏曆、殷歷、周曆和魯歷,其中使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當數黃帝歷,久而久之被簡稱為“黃曆”。
由朝廷頒行的皇曆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只是對四季節氣、天氣、氣象、農事、生肖和日期的一個大綱性記錄,而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地理、民風民俗各異,所以正統皇曆很難兼顧各地的不同情況。民間的黃曆於是誕生,其主要依據大都來自皇曆,但在形式上更加民間化、民俗化、實用化。為迎合老百姓的需要,還加入了年神方位和歷注等資訊,比如吉凶、忌諱、擇日、星相和卜卦的內容,如某月某日“宜婚嫁,宜搬家,宜出行”等。
明清頒發日曆儀式感滿滿
在古代,頒佈曆書有隆重的儀式,有嚴格的要求。明代沈德符記載,曆書印好之後,每年十月初一都要舉行盛大的頒歷儀式。
在清代,每年十月第一天,文武百官齊聚紫禁城,等待接受皇帝頒佈下一年度曆書。曆書的尺寸和裝裱也有所不同。皇帝、皇后和其他嬪妃們使用的歷書都是裝潢華麗的特大號版本,封面使用正黃色絲綢,還用繡著金線的綢緞包裹著。賞給大臣們的歷書封面則覆蓋著紅色絲綢,大臣們行過三拜九叩的大禮後,按品階高低依次領取。
王公大臣們可以得到賞賜的歷書,普通百姓就只能自己買了。宋代以後,由於印刷術和造紙術的應用,官印皇曆多達數百萬冊,成為官府重要收入,官方一直壟斷曆書的印刷與銷售,封面甚至會印防偽官印,偽造或私刻曆書是要殺頭的,舉報者給予賞銀五十兩。清嘉慶以後,朝廷不再禁止民間刊刻曆書,曆書由此在民間更加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