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清華大學校史的人知道,凡是在1925 年清華開設大學部當年或之前進入清華,如果沒有被開除,都可以公費留學美國。在人人巴不得能夠留學的時代,能進清華的天之驕子們,都是什麼人呢?
什麼人可以考清華?
1909 年7 月,清政府正式啟動“庚款興學計劃”,在北京設立遊美學務處,附設遊美肄業館。遊美學務處透過張貼布告和在中文報刊上發通知等方式公佈考試日期和考試科目。除通電各省要求選送合格生進京考試外,還採取了考生個人報名的方式。
此時,由於國內的留學預備學校還沒建成,改為只錄取20 歲以下的學生,並在考選後直接派出國,這前三屆留學生被稱為“甄別生”,共180 人。後來名滿天下的胡適、趙元任、梅貽琦、竺可楨等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11 年,遊美肄業館更名清華學堂並首次開學,468 人在北京宣武門內學部舉行了入學複試,全部合格入學,成為清華最早的一批學生。他們當中有許多後來成為著名的學者,如化工專家侯德榜、哲學家金嶽霖、中國真菌學的創始人戴芳瀾等。
那時,清華除了在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漢口等大城市招考外,因為要按省額收取學生,所以各省也實行初試,然後推薦學生去複試。
關於各省送選學生的名額,則嚴格按照當初《辛丑條約》中賠付的比例劃分。學部定出以每十二萬九千五百兩攤一名學生的原則,就連插班生補替的名額也是根據各省原來的數額。比如山西每年只取一名,山西籍物理學家任之恭1920 年考了第三名,卻得到複試入學的機會,因為前一年清華有幾個山西學生考試不及格退學了。像江蘇這樣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當初賠得多,留學名額就分配得多。
1912 年10 月,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歸北京政府外交部管轄。學制八年,分中等、高等兩科,高等科畢業後一般插入美國大學二、三年級。
在大城市生活的地區,老師用心於學生的,會為學生籌謀。社會學家吳文藻,就是因為得到一箇中學老師的賞識,勸他考清華以留美,同宗代籌了旅費,並帶他進北京。為了留美,許多考生不怕重讀,有時城市的考場裡,幾十個考清華高等科的考生多是大學生。
清華的考試科目繁多,考中等科和高等科的要求不同,隨著時間推移,每年科目也有變化。1910 年遊美學務處舉行的第二次直接赴美的留學生考試中,所考科目除中文論說和德文或法文外,一律採用英文考試。到後來,考清華高等科插班的人,除了國文、歷史之外,都用英文考。語言學家李方桂說,第一考衛生,他們在考前打聽考試用書,幾個學生合買了一本清華上課用的英文衛生課本研讀;第二考勞作、木工,但中國的中學裡沒有做過木工;最後,還考地理、算術、外文及其他科目。
被清華錄取的學生過去所學多是科學、農業、各類工程和技術專業。他們中大部分人要去美國學習科學和工程技術,少數學習文科,極少學習政治類專業,這也是當時清政府所規定的“以十分之八習農工商礦等科,以十分之二習法政理財師範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