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裡的皇家學校

[ 歷史故事 ]

眼下正值新一年的開學季,教育成為熱門的話題。很多文史愛好者將目光投向了故宮。

明清兩代,皇帝各類人員的教育。比如,明代,內書堂為宦官學習的場所,宗學為皇室成員學習的場所,文華殿為皇太子學習的場所;清代,蒙古官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均為宮中的八旗子弟學校;清代的皇子,上學的場所在上書房;晚清時期,光緒、溥儀兩位皇帝則在毓慶宮學習。他們在紫禁城內,是一幅怎樣的學習場景呢?

一、內書堂:宦官培養學校

據《明會要》載:宣德帝於元年(1426)七月,“始立內書堂”,先後令翰林修撰劉翀、大學士陳山、翰林修撰朱祚等人教授小宦官;而參加學習的小宦官年齡在十歲上下,人數起初為二三百人,後增至四五百人,由四位翰林官員教習。

內書堂的位置,可見於明人黃瑜《雙槐歲鈔》。據載,內書堂初設於文華殿東廡,後因皇太子讀書。

小宦官學習的內容非常豐富。明人劉若愚《酌中志》載:小宦官既要學《百家姓》《千字文》《孝經》等啟蒙讀物,又要學《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等士人讀物,還要學《內令》(明太祖以來歷代皇帝對後宮及宦官的誡諭)《中鑑錄》(感化宦官以輔養聖德)以及《貂璫史鑑》(記述宦官史蹟)等專業書籍。此外,為了以後進入司禮監,小宦官還要學習“判仿”,即模擬批覆奏章,培養對內閣的票擬進行“披紅”的能力。

內書堂的教學管理非常嚴格。據《酌中志》載:內書堂由司禮監主管,提督太監為最高負責人,掌司、學長等人負責日常學習的管理,對小宦官們進行嚴格管教。小宦官入學當天,要對孔子牌位和講課老師行拜禮;要交白蠟、手帕、龍掛香等物,作為學費;每月的初一、十五及節令日放假,其餘每天都要上學。課堂上,小宦官字寫得不工整、不能背誦老師指定的內容、汙損書籍或字帖以及出現違紀問題時,由授課老師負責“打報告”,再由提督太監進行處罰。處罰的手段,輕則由學長持特製的木尺打手掌,重則在孔子像前罰跪,再重者則會受到較為嚴厲的體罰,劉若愚認為這種體罰“最酷、最不近理”。

小宦官從內書堂結業後,最好的出路是進入文書房,它是進入司禮監的前站。明代的司禮監太監具有代替皇帝披紅的權力,相當於內廷輔臣。據《明史》載:明代有名的權宦王振,就是從內書堂結業的。

二、文華殿:皇太子出閣講學處

文華殿位於故宮東部區域,為明代皇太子學習的場所。明代太子的學習,包括啟蒙學習和出閣講學,一般以八歲為界。《國朝獻徵錄》卷十七“內閣六”載:“以國家舊制,東宮講學不出八齡。”

皇太子出閣講學地點為故宮東部區域的文華殿。《禮部志稿》卷十四“每日講讀儀”記載了太子出閣講學的日程:每日早朝後(約為凌晨五點),皇太子去文華殿,讀《四書》《五經》以及史書等,有侍讀官伴讀;在巳時(上午九點至十一點),由侍講官對學習內容進行講解,再由侍書官教太子寫書法,冬天每日寫五十字,其餘每日寫一百字;太子回宮午膳後,或休息,或學習騎射;每天晚上,太子需要“讀本日所授書各數遍,至熟而止”。

皇太子的假期充裕。萬曆朝《明實錄》載:皇太子的假期包括皇帝的生日前後九天、皇后的生日前後五天、皇太子生日當天、正月初一至二十日、花朝節(百花的生日)一天、清明一天、端午前後三天、七夕一天、中秋一天、重陽節前後三天、冬至前後五天、臘八一天、朔後(每月的第一天和第二天)各一天;另“大風雨雪、隆冬盛暑日,俱暫停講讀寫字”。

文華殿學習期間,皇太子的軼聞趣事也不少。比如朱常洛少年老成,處事委婉。據《皇明通紀集要》載:朱常洛在13 歲時出閣講學。他每次在文華殿學習時,都有一名講官督導。文華殿內講案前有銅鶴一對,講官進殿後,要在講案前磕頭,然後起身立於銅鶴前,東西向站立。然而有一次,一名講官因不懂禮節,繞到銅鶴後面去了。朱常洛便吩咐內侍官“移銅鶴可近前些”,即移動銅鶴位置,以使得這名講官站在正確的位置。雖然並非真正要移動銅鶴,但這種委婉含蓄的提醒方式,給了講官下臺階的機會,並獲得了在場人員的讚許。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