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生產力水平有限,古代開學的時間、學期等與現代有些不同。農事是古代家庭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記載,漢代學生開學主要有三個時間,且都集中在農閒時期:“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
一般來說,春季入學多在正月十五以後,春季入學、秋季入學時間和現代較為接近。魏晉南北朝時期,因戰事頻繁,冬季入學成為主流,如《北齊書·李鉉傳》中便有“春夏務農,冬入學”的說法。此後,一年三個學期的制度一直流傳下去,宋、元、明、清也是如此。
古代公學、官學的學生假期也是圍繞農事進行的。從漢朝官方創立太學開始,就有了針對農事的太學生休假制度,主要是“田假”和“授衣假”,時間都是一個月左右。“田假”即“農忙假”。每年農曆五月,麥子成熟,學生可以休假,回家割麥。“授衣假”是每年農曆九月天氣漸冷後,讓學生回家取衣物的假期。此外,還有“旬假”:十天為一旬,每十天休假一天,以供學生休息;放假前還要進行“旬考”。不同種類的學校假期也不同,如私塾全年只有一個月左右的新年假期,學子們幾乎每天都在埋頭苦讀,“一舉成名天下知”絕非幸運使然。
古代因辦學性質不同,學費的收費標準也不同。官辦的學校是由國家出資,不收學費,但只有貴族子弟才有資格入學。私塾的學費稱為“束脩”,送修金是當時的一種社會風氣,有時也是一種強制性要求。
古代學生的衣服頗為講究,其日常穿著的“學生服”為青衿(出自《詩經·國風·鄭風·子衿》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學生所用的帽子和鞋也有講究,不同朝代、季節皆有差異,如春秋時學生戴“峨冠”,宋朝學生戴“四方平定巾”等。
古代學生的學習儀式紛繁複雜。“入泮宮,出府學,上青雲路”,其中“入泮宮”指的是中秀才的童生入學做生員時要舉行隆重的入學典禮,這一典禮與葬禮、婚禮等“人生四禮”的地位同樣重要。
古代開學儀式的第一步是正衣冠: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幫學生整理好衣冠,讓學生注重儀容整潔。步入學堂後,學生們要行拜師禮:先叩拜至聖先師孔子神位,九叩首;然後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學生向先生贈送“六禮束脩”——分別是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蓮子,蓮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的渴求和尊崇。這份期待,“古今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