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肉與治國

[ 歷史故事 ]

陳平少時家貧,卻喜歡讀書。他的兄長是個好人,主動承擔了全部勞動,好讓陳平有充足的時間到處拜師求學。陳平長得高大英俊,是個帥哥。有人就問陳平,家裡這麼窮,到底吃了什麼好東西,長得這麼壯碩呢?陳平的嫂嫂對陳平不事生產早就惱恨在心,就怨恨地說,還能吃什麼,也不過是些米糠罷了;有這樣的小叔,還不如沒有呢。結果,陳平的哥哥就把她休了。

哥哥對陳平的關愛,讓陳平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讀書,去了解天下之事,去明曉治國之道,而陳平也沒有辜負哥哥的關愛,很早就顯露出治國之才。一次,鄉里祭社神後,陳平作為社宰,為大家分肉,他把肉分得十分均勻,人人滿意。父老鄉親不約而同地讚歎,陳平這孩子分祭肉分得公平,稱職!陳平卻感慨道,假使我陳平能有機會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樣。

陳平的感慨,其實也是他的理想,這一理想最終在大漢王朝建立後實現了,在漢惠帝時,陳平相繼做了左丞相、右丞相。後來陳平聯合周勃平定諸呂之亂,匡扶漢室,力主漢文帝登基。陳平認為在平亂過程中,周勃的功勞要大於自己,便堅決要求將右丞相一職讓與周勃,自己做了左丞相。但是,吹鼓手出身的周勃並不能很好地勝任右丞相一職。一次上朝時,漢文帝問右丞相周勃全國一年審理多少案件,周勃不知。漢文帝又問全國一年的錢糧收入有多少,周勃還是不知。漢文帝又問左丞相陳平。陳平說,這些問題,主管的人自然清楚。漢文帝問,主管的人是誰?陳平回答,陛下要了解案件審理情況,可以詢問廷尉;要了解錢糧收支,可以問治粟內史。漢文帝說,既然這些事情都各有主管,那麼你又主管些什麼事呢?陳平故作惶恐狀,回道,依臣看,作為宰相,使公卿大夫各盡其職。

其實,這種小兒科的問題,早年陳平在鄉下分肉的時候,就已經難不倒他了。

作為一國之相,不知國家每年的案件、錢糧收支幾何,好像不夠稱職。周勃就是這樣想的,因此他回答不出就汗流浹背,慚愧不已。陳平的回答則是四兩撥千斤,直言丞相的職責是“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為政要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上級不能事無鉅細都要插手。這就是今天管理學中常說的金字塔式管理。

司馬遷說陳平學的是黃老之學。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陳平早年就已具備了此種才智。他先去投奔魏王,後來又追隨項羽,最終跟定了劉邦,為劉邦六出奇計,定國家於危難之中。呂氏專權,陳平竟能自脫,重定劉氏天下。

史書上說,陳平離開項羽前去投奔漢王途中,要坐船渡河。陳平是個美男子,船伕見其儀表堂堂,相貌不凡,認為他一定懷揣金銀財寶,欲謀害之。陳平一下子就看透了船伕的“五臟六腑”,知道船伕動了花花腸子,但還不能說破。怎麼辦呢?於是陳平不慌不忙脫下上衣,放在船上,意思是讓船伕看清他身無分文;接著上前幫助划槳,意思是讓船伕清楚我陳平不知道你在想啥。就這樣,一場個人的災難在無形中被化解。

縱觀陳平的一生,他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總是清楚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該做什麼、怎麼去做。正因如此,他治國如同分肉,舉重若輕;國家政局變化,他能善始善終,終得賢相之名。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