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公主的信

[ 歷史故事 ]

公元前52年,愷撒征服高盧,開始準備撰寫他的名著《高盧戰記》。同年2月的一個傍晚,懸泉置的長官弘收到了一封來自烏孫的信。

烏孫原來是居住在敦煌的草原民族為了聯合烏孫對抗匈奴,積極與烏孫和親。此刻,弘手中的信就是解憂公主的家書。

弘立刻叫醒懸泉置的驛使朱定,讓他趕緊備馬,啟程送信。朱定連夜將信送往下一個驛站。弘失神地聽著遠去的馬蹄聲,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不久後,漢宣帝收到了姑奶奶解憂公主的信。長羅侯常惠是解憂公主的老朋友,當他在一旁讀到“年老思故鄉,願得骸骨歸漢地”時,頓時老淚縱橫。

公元前100年,常惠和解憂公主在長安城前依依惜別,歷史的考驗同時降臨到這兩個十幾歲的少年和少女身上。就是在這一年,蘇武手執漢朝的持節,打算出使匈奴,身後跟著的是使者常惠。也是在這一年,漢武帝的侄女解憂公主,要出發前往烏孫,成為一位和親公主。

其實早在數年前,漢武帝已經把細君公主嫁給了烏孫王。但是久居長安的劉細君適應不了西域的環境,短短几年就病逝了。細君公主沒有完成國家使命,於是漢武帝又把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嫁給新的烏孫王軍須靡。那個時候,沒人會問劉解憂願不願意嫁給一個烏孫人。在歷史的宏大敘事下,一個女人的感受顯得那麼微不足道。當解憂公主歇腳於懸泉置,度過在漢朝土地上的最後一個夜晚時,只有守在這裡的置嗇夫才能讀懂她眼中的不捨和憂愁吧。諷刺的是,滿腹憂思的她,名叫劉解憂。

年少的劉解憂即將住進充滿馬糞味的帳篷裡,只是為了解決叔叔漢武帝的憂愁。更不幸的是,她的夫君沒過幾年就病逝了。草原民族的王位多是兄終弟及,弟弟不僅要繼承哥哥的王位,還要“繼承”自己的嫂子,所以解憂公主又嫁給了軍須靡的堂弟翁歸靡。

好在翁歸靡非常寵愛解憂公主,兩個人生駕崩。漢宣帝即位之後,打算派人前去烏孫探查情況,他想到了常惠。

常惠跟隨蘇武出使匈奴,結果一起被扣留,在北海邊跟著蘇武放了19年羊之後,終於被釋放,回到長安。草原上的寒風磨礪了他堅忍的意志。此時,他已經成長為大漢帝國最優秀的外交使者之一。

公元前72年,常惠出使烏孫。分別28年之後,曾經象徵著無憂無慮的青絲也變得斑白,兩位飽經滄桑的老人肩負著沉重的國家使命在異國他鄉相遇。

烏孫形勢緊迫,來不及與解憂公主互訴衷腸,常惠立即上書求援。漢朝出兵15萬,常惠親自帶兵,與烏孫王一起擊敗了匈奴。經此一役,常惠展現出極高的軍事天賦,解憂公主在烏孫國的威望也到達了頂峰。

烏孫和漢王朝在解憂公主時期互動十分頻繁,兩國交流的書信進入敦煌之後,全部經過懸泉置接收和轉發。在懸泉置出土的簡牘中,有19枚的內容涉及烏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長羅侯過懸泉置費用簿》。常惠是懸泉置的常客,這是元康五年(公元前61年),他率眾路過懸泉置時,所受招待的物資賬單。賬單上記載,懸泉置的官員置辦了牛、羊、雞、魚、酒、豉、粟、米等各種食品。專家猜測,這應該是一次喜宴,是為相夫公主準備的。劉相夫是解憂公主弟弟的女兒,漢宣帝打算把她嫁給解憂公主的兒子元貴靡,常惠帶著她來到了懸泉置。

翁歸靡去世後,他的侄子泥靡即位,按照習俗,解憂公主又嫁給了泥靡。這時的解憂公主已經50多歲了。後來在漢朝的干預下,解憂公主的兒子成了烏孫之王,不過在位沒多久就去世了。

從漢武帝時期解憂公主初嫁,到如今漢宣帝甘露初年,她在西域已經生活了近50年。在遠隔千里的草原上,她經歷了四朝三嫁,為國家的安定做出巨大的犧牲。當年是粉白玉嫩的及笄少女,此時已是雞皮鶴髮的老太婆。

烏孫境內再也沒有牽掛之人,公主只想落葉歸根,於是上書請求回國。漢宣帝接到信後,再次派常惠前往烏孫接她回家。紅顏離家,皓首歸來,解憂公主在去國近50年後(公元前100年至公元前51年),終於被老朋友接回故鄉長安。懸泉漢簡也記載瞭解憂公主歸國的路線。

漢武帝的歷史,不僅僅是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鐵血男兒的喋血疆場,也不僅僅是張騫、蘇武等柱國棟樑的夙興夜寐,同時也是細君公主、解憂公主等紅粉佳人的合縱連橫。英雄建功的鮮血與美人思鄉的熱淚,共同鑄就了漢武雄風。她們將汗水與青春灑在異國,卻將心留在了故鄉,是大漢帝國溫柔的脊樑!

公元前49年,解憂公主在長安逝世;同一年,曾經和解憂公主共同維護西域安全穩定的大漢第一任西域都護鄭吉逝世;一年後,漢宣帝逝世;3年後,常惠逝世。這4個人的接連去世,代表著漢朝歷史上的“孝宣之治”到此結束,西漢的疆域、經濟、文化達到頂峰之後,迎來漫長的衰落期。同時,西域和河西走廊的榮光也開始變得暗淡,甚至遭受了“三絕三通”的跌宕歷程。

(摘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敦煌大歷史》一書)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