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如何失去對北洋系的控制

[ 歷史故事 ]

袁世凱一手建立的北洋集團成為他登上權力頂點的重要支柱,但也成了他身敗名裂的重要因素。

北洋集團的致命傷

北洋集團作為一股政治勢力的誕生,可以追溯到清朝和政客。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由於當時清軍的主力部隊——武衛軍在戰爭中基本全軍覆沒,給了袁世凱擴充自己軍事實力的機會。1902年6月21日,袁世凱以“庶務殷繁,難並立一心專顧軍務”為由,請求成立以練兵為主的機構“軍政司”。有了“正式編制”後,袁世凱任命親信擔任軍政司的各個要職,比如軍政司長官是袁世凱自己,下面的兵備、參謀、教練三處的主官則分別由小站練兵時期的親信、被譽為“北洋三傑”的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三人分任。

從表面上看,清末民初的北洋系是一個實力龐大的政治集團。他們掌握了當時中國強大的軍事力量以及重要的財政大權。但是,在風光的表面下,北洋系潛在的危機若隱若現。最大的問題在於,北洋系是一個毫無“主義”的政治集團,這些人更像是一個因不同利益聚到一起的幫派團夥。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因素無疑是袁世凱本人。

北洋軍人在崛起的過程中始終存在一個巨大問題,這些人雖是武人集團,但基本沒怎麼打過仗,北洋軍與曾國藩、左宗棠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完全不一樣,畢竟並肩作戰的經歷,可以將一個軍事集團緊密融合在一起。北洋軍對袁世凱的忠誠並非來自共同戰鬥的經歷,因此力度有限;另一方面,北洋系武人集團間,本質上還是因利益粘合在一起。況且,袁世凱本人也主要依靠權謀手段上位,這對其威信是一個致命傷。

李鴻章的淮軍集團,有鎮壓太平天國、剿滅捻軍的軍史,讓李鴻章在淮軍集團中擁有威信,直到李鴻章去世,淮軍集團都對他忠心耿耿。但袁世凱的北洋集團則不然,北洋集團的軍人政客最多是覺得袁世凱能力強,可以跟著他得到政治好處,一旦袁世凱在這兩點上出現問題,北洋系對他的背叛也是必然的。

當年在朝鮮,年輕的袁世凱因表現優異,深得李鴻章賞識。小站練兵又是從無到有,辦得十分出色,確實吸引了一批有能力的人加入。同時,袁世凱還善於利用小恩小惠收買人心,對上會要各種資源,對下不吝政治分肥。在他的各種運作下,北洋系的軍政要員逐漸獲得了相對獨立的軍事和政治權力,甚至還有部分經濟權力。這些讓袁世凱短時間內獲得了巨大的政治回報,但是時間一長,手下大員們逐漸羽翼豐滿,原本靠利益結合的人,一旦“翅膀硬了”,後面發生什麼很難說了。

補充糾錯
上一篇: 真宰相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