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宮廷機構中,清代內務府算是個獨一無二的存在,向來是史家關注的重點。其獨特之處在於,其主要人員是包衣,他們在身份上屬於統治階級的家奴。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特別是乾隆朝以後,出身於內務府的包衣卻有不少人官至尚書、大學士以及將軍或督撫等要職。
早在部落成立之時,貴族按等級的不同,會分到數量不等的奴隸,這些奴隸稱為包衣。包衣是貴族的私有財產,可以隨便處理,而且是世襲的,無論傳多少代,子孫都是主人的奴才。與通常意義上的奴才不同,這種奴才不只是做家務活,還可以去外地幫助主人看管財產。古代專制王朝是家天下,如果主人當了皇帝,包衣也可被派到外朝做官,被稱為“外擢”。
任用包衣為官,有其深層用意。按照滿族族規,包衣即便做了官,私下仍是皇帝的家奴。讓包衣當官,其實質依然是替皇帝“看家”,是皇帝掌控朝局的手段之一,除了行政官僚體系這條常規途徑,又多了主奴這重私屬關係途徑。
包衣在清朝的政治制度中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力,尤其是在財政稅收方面。清代的幾個重要稅差皆由內務府包衣專任。乾隆皇帝即言:“各省鹽政、織造、關差,皆系內府世僕。”在清代朝廷收入之中,鹽課和關稅分別是第二、三大宗,這些稅收均由包衣經手。
包衣在清朝的政治制度中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力,尤其是在財政稅收方面。清代的幾個重要稅差皆由內務府包衣專任。乾隆皇帝即言:“各省鹽政、織造、關差,皆系內府世僕。”在清代朝廷收入之中,鹽課和關稅分別是第二、三大宗,這些稅收均由包衣經手。
除了康熙朝的曹寅家族,身兼朝廷要員和皇帝家奴這種雙重身份的典型人物還有索綽絡·英和。英和出身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他曾在幼時透過捐納成為監生,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補為筆帖式,23歲考取進士,後來歷任軍機大臣、大學士、戶部尚書等職,成為朝廷一品大員。即便如此,作為包衣出身的英和,必須為主人當差,盡奴僕之責。他在外朝任職,卻也必須兼任內廷差使,負責為皇家監修陵寢。應道光皇帝節儉的作風,英和“裁省”物料,不料陵寢漏水,皇帝大怒,英和被奪官發往黑龍江當苦差,兩個兒子也連同罷職遣戍。
清朝任用包衣為官的做法,類似於元朝的怯薛。成吉思汗為了鞏固大汗權力,大肆擴充自己的護衛軍——從各級戶長和平民子弟中選拔,稱他們為“怯薛”。其主要職責,是平時輪班護衛大汗金帳,承擔各種雜役事務,大汗親征時則衝鋒陷陣。他們還經常奉大汗欽命出使各地建立怯薛軍。大汗與怯薛之間是主奴關係。
當主奴關係被帶入到帝國朝廷的君臣關係當中,官僚體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公共性,其對統治者的制約能力也遭到嚴重削弱。
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演進,導致國民性格大倒退,元明清三代尤甚。此言有些絕對,但說出了部分歷史巨人,為改造國民性而殫精竭慮,為提振民族陽剛之氣而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