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圖>背後的天才少年

[ 歷史故事 ]

一、只為打動皇帝老師

秋空遼遠,秋容明淨,中原的秋正是瓜熟魚肥的時節,黃河灘岸又一次聚集了大量南遷的雁鶴。一隊隊仙鶴翱翔在黃河北岸原武鎮(今屬新鄉)一戶人家的上空時,恰好有一男嬰呱呱墜地,嬰兒的啼哭聲伴隨著鶴鳴一同響起。在院中等待的人們看到仙鶴在藍天下翩飛的景象,紛紛向孩子的父親賀喜,稱此子將來必是大貴之人。

父親也很欣喜,特意給孩子取名“希孟”,寓意不言而喻。王希孟因為出生時有吉祥的異象,父親對他培育自然非常用心。他也的確沒有辜負眾人的期望,自幼聰穎過人,不僅擅長詩文、精通音律,劍術也超群,尤其精於繪畫,手中的一支筆如同神授,無論是花鳥人物還是山水村落無不鮮活生動。

他最崇拜的書畫家就是宋徽宗,深深痴迷於趙佶清雋秀雅工筆畫和獨創的瘦金體。宋徽宗當政時正是宋朝畫院最鼎盛的時期,畫院聚集了全國的繪畫好手,年僅十歲的王希孟就以優異的繪畫才能考入畫院學習。

學習期間,王希孟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得到宋徽宗的指點。為此,他精心繪製了一幅長卷獻給趙佶,然而畫卷獻上去之後卻如石沉大海,沒有泛起一絲漣漪。從滿懷期待到漸趨平靜,少年王希孟並沒有怨天尤人,而是認真地審視著自己的畫作和大師們畫作的差別。此後,他更加潛心於繪畫,一面瀏覽臨摹著畫院中收藏的前人佳作,一面虛心地向畫院中的前輩學習。又過了一年,他再次精心創作了一幅畫作獻給了宋徽宗。這次獻畫依然和上次一樣,沒得到任何回應。

不過這次王希孟很快就平復了。他知道,一定是自己作品還不夠成熟,沒能入得了宋徽宗的法眼,只有努力提高繪畫水平才是被認可的最好方法。於是之後,刻苦學習,安心創作,畫出好的作品選送給宋徽宗就成了王希孟的主要目標。

筆鋒皴擦間,時光流轉,王希孟已經長成翩翩的佳公子,雖然面容依舊有些稚嫩,但是眉宇間有著異於同齡人的平和沉靜。

很快,他又進獻了一幅畫給宋徽宗。這一次,他終於等到了宋徽宗的回應── 太監傳召來聖諭,讓王希孟入宮,宋徽宗開始親授他筆法。

其實王希孟不知道,早在他進獻第一幅畫時,趙佶就注意到了他,只是那時宋徽宗還不能確定他的心性如何,所以故意不做理睬,而讓人暗中留意他的表現。經過長時間的考察,宋徽宗終於認可了這塊璞玉,對身邊的人說他“其性可教”,遂將他留在身邊學習。

二、創作宏幅鉅製

宋徽宗雖然做皇帝不是明君,做畫家、做老師卻是個中高手。自創了秀挺清雋的瘦金體的宋徽宗對於繪畫也不墨守成規,更欣賞有靈性、有創意的畫作。在宋徽宗的指導下,王希孟明白了創作的真諦:繪畫如果單單隻論技法筆墨,那無疑就是畫匠了,更高層次的繪畫,應當是反映出畫家內在的審美和心中寄意。

在宋徽宗身邊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年僅18歲的王希孟決定創作一幅山水長卷獻給自己的老師,這幅畫也寄意了他願宋朝的江山在宋徽宗的統治下平安永固的意思。雄心勃勃的他要畫的是一幅前無古人的宏幅鉅製,雖然畫中的全景並非是自然界的實景描繪,其中舟船橋亭卻和當時的實物一致,這就要求畫家不僅有寫實能力,也要有對大局構圖的掌控能力。為了畫好這幅畫,王希孟畫了許多寫生稿,也參閱了大量的前人畫作。

最終,他創作出了《千里江山圖》。這幅青綠山水全長近12米,是《清明上河圖》的兩倍,內容的各個段落間銜接巧妙,無論是整幅看或是任取一段都是構圖絕佳的作品。細心的王希孟不僅畫出了山巒起伏的開合,就連河中不同大小的舟船也畫出了不同的吃水情況。這個18歲的少年以他明淨的雙眼、靈巧的雙手將宋朝繪畫的細膩典雅發揮到了極致,給後人留下了傳世不朽的名作。

藝術評論家陳丹青評價這幅圖充滿了雄心和細心,“不枝蔓,不繁雜,通篇貴氣,清秀逼人”。在業內,《千里江山圖》被譽為青綠山水畫第一神品,其地位和評價一直高過家喻戶曉的《清明上河圖》,只是因為青綠山水顏料的特殊性不好儲存,裝裱困難等原因,這幅畫很少展出,就連故宮的專家也很難一睹全貌,所以才鮮為人知。

歷經了半年的時間,王希孟終於將畫好了的《千里江山圖》獻給宋徽宗。宋徽宗看後大讚“謂天下士再作者而已”,並將這幅畫賞賜給了他最寵愛的臣子蔡京,蔡京則在畫中寫下題跋,記錄了王希孟作畫的經歷以及他和宋徽宗的師徒關係。此時的宋徽宗、蔡京和王希孟都沒有想到,這段堪稱佳話的師徒關係會最終演變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隨著王希孟漸漸步入青年,他對於社會政治有了更多的認知和看法,對北宋末年的腐敗風氣非常看不慣。憑藉著與宋徽宗的師徒關係,他常常勸諫宋徽宗要關心民生疾苦。最初宋徽宗並不以為意,只覺得王希孟年輕不懂事,之後隨著王希孟勸諫的次數多了,漸生嫌惡之心。

年輕的王希孟涉世未深,沒有完全明白世事的險惡和君心的難測。他依然把宋徽宗當做自己崇拜的偶像和敬重的師長來看待,堅信宋徽宗的儒雅和親和能讓其最終接受自己的諫言,而忽略了其另一個更重要的身份── 一國之君。悲劇由此而生。

對民眾始終懷著悲憫和同情心的王希孟看到無數次的勸諫都沒有作用,於是想到:何不把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災民畫出來,以強烈的視覺效果激起宋徽宗的同情心?他大膽地做了個決定,畫了一幅《千里餓殍圖》進獻給了宋徽宗。

宋徽宗看到這幅《千里餓殍圖》時勃然大怒:自己辛苦栽培的學生居然如此嘲諷自己昏庸無能、治理無方,是可忍孰不可忍!惱羞成怒的宋徽宗當即下旨將王希孟關押起來,隨後處以死刑。

一代天才少年就此隕落,甚至當時的史書都沒有敢記錄下他的事蹟,他的畫作也沒有人敢收藏儲存,只有蔡京將趙佶賞賜的《千里江山圖》傳承了下來。北宋滅亡後,這幅畫來到南宋,歷經宋、元、明、清,幸運地躲過多朝戰火。清初一位文物收藏家看到此圖,感慨地寫下一首詩:“進得一圖身便死,空教斷腸太師京(蔡京)。”並寫下了一段附註。隨後,這幅圖就被收入了清宮,傳承至今。

斯人已去,只留下一幅“自可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的《千里江山圖》與眾生唏噓憑弔。在中國的繪畫史中,唯有王希孟是如此年輕就有如此成就的一代大師。因畫而生,因畫而榮,也是因畫而亡。執筆的少年不曾老去,等待著有緣人展卷閱讀他一生的悲歡。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富弼大度
下一篇: 李漁的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