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禎十四年(1641年),三十一歲的李漁遇上了一件新鮮事。
這一年,湯溪縣縣令瞿萱儒送給他一隻活老虎。
瞿萱儒,名鳴岐,四川人。崇禎十一年(1638 年)任金華通判,崇禎十三年(1640 年)升任金華同知。同知為知府副職,正五品,負責分掌地方鹽糧、捕盜、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軍籍、撫綏民夷等事務。第二年,湯溪縣縣令空缺,暫由他兼任。李漁是名噪一方的“五經童子”,二十五歲中秀才,二十九歲鄉試落榜,便留在金華復讀備考,其間結識了不少官場中人,瞿萱儒便是其中之一。可瞿萱儒為什麼要送一隻老虎給李漁呢?
說來也巧,這一天,李漁從金華回蘭溪,途經湯溪,順道去拜訪新上任的瞿縣令。恰好遇上當地山民捕獲了兩隻幼虎,用籠子裝著獻給縣令當寵物。瞿縣令見到李漁,當即送了一隻給他。李漁也覺得新奇,長這麼大了還從來沒見過老虎長什麼樣,況且還是活的。雖然老虎幼小,看上去牙齒都還沒長齊,爪子也不鋒利,但一張嘴,吼聲震天,讓人聽了膽戰心驚。李漁想著帶回去讓家鄉父老長長見識,不料從湯溪到他家,四十五里路,原本半天就能到竟走了三天三夜。為什麼?因為沿途每過一個村莊都被村民攔住,全村人輪流來看虎。
那時候的湯溪山林茂密,常有虎出沒,這裡的山民勇猛善搏,經常有獵戶擒到老虎獻於衙門公堂。所以這裡的人平時死老虎見多了,但活的很少看到,除了獵戶。一般的山民見到活虎之日也是葬身之時,聽見虎嘯逃都來不及,哪還顧得上看它一眼。李漁的到來滿足了沿途村民的一個心願,他們都想看看吃人的老虎到底生了一副什麼樣子。有人為了模擬老虎捕獵的場景,甚至從家裡牽來小豬小羊,投入籠子裡,看老虎怎樣撕咬。老虎雖幼,卻天生一副王者之相,一聲嘯吼,聲震屋宇,羊啊豬啊聽了嚇得屁滾尿流,乖乖葬於虎腹之中。圍觀者又驚又奇,想象老虎吃人的慘狀,不覺後怕。
李漁這一路很是風光,遇村必留,留必有酒肉款待。人還沒到家,周邊十里八鄉都已經傳遍,早早地等在他家看老虎,又暗又潮的泥瓦房裡擠得水洩不通。還有一些富貴人家的小姐因為不能觀看而遺憾,便叫家人送來請帖,請李漁帶著活虎前去巡展。書生李漁好像一下子成了族中榮耀,這讓他既生氣又好笑還無可奈何。
李漁在《活虎行》中寫道:“家住深山來遠親,不是知交亦相識。人以為榮我獨羞,身不能奇假奇物。縱使鳳凰棲我庭,麒麟騶虞產我宅。彼自瑞兮何與吾,丈夫成名當自立。”古人云三十而立。三十一歲的李漁鄉試落第,不能以自己“立業”來吸引別人的眼球,只能靠一隻老虎來刷存在感,這對他是一種莫大的恥辱。這件事佔用了李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讓他無法專心做功課。於是李漁索性在村裡的伊山上放虎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