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戰爭是貴族們的事,說是打仗,其實更像比賽,雖然沒有裁判,但恪守一定規則,目的就是爭霸,和後來戰國動不動就屠城滅國的戰爭完全不一樣。
打架前要先下戰書,言辭謙遜恭敬,發帖的使者也會受到敵方的款待,約好時間和地點。最後兩軍對壘,陣前喊話:“你擺好沒?”“好了。”那開打吧,然後乒乒乓乓、來來回回地打。
泓水之戰,楚人正渡河而來,宋人催宋襄公擊鼓下令,宋襄公說:“不,這是不仁義的。”楚軍都開始列陣了,但宋軍隊伍還亂著,眾人又催,宋襄公還是沉著地說:“不,這是不仁義的。”終於等到楚軍布好陣了,向宋軍殺過來,宋襄公這才開始擊鼓迎戰,可士氣早沒了,就輸了,宋襄公的大腿也受了傷。
在後人看來,宋襄公簡直比豬還蠢,但作為仁人君子,宋襄公是合格甚至傑出的。因此,齊桓公託孤於他,讓他照應太子。
春秋打仗前會先來一通行為藝術,叫“致師”,就是派勇士單挑。看似鼓舞士氣,其實是耍酷。一輛戰車配三個人,小團隊要保持優雅的姿態,出入敵陣如同出門做客一般,連馬身上的飾物都要打理整齊。打了一半,會派人跑到敵主的車前去敬酒。敵主喝完,命令部下將使者安全送出,繼續開打。
鄢陵之戰,晉國將領卻至三次衝入楚共王的軍隊,每次遠遠看見楚共王的旗幟,就摘下頭盔、跳下戰車,向前快步行走,以示恭敬。
楚共王對這拉風行為很是奇怪,派人送了一張弓表達謝意。卻至脫下頭盔,向使者行禮三次,然後上車繼續戰鬥。打輸了,怎麼辦?那就讓他跑,我目送兼助跑,反正要追也只能追五十步。
楚莊王圍攻宋國達五個月之久,宋國都沒有糧食了,宋國執政官華元夜裡潛入楚軍軍營,找到楚司令子反,真情告白:“我們已沒有糧食了,你們怎樣?”
子反毫不隱瞞地說只有七天的餘糧了。
華元聽後開始講條件:“我們可以投降,但你們必須退三十里。”子反愣了一下,馬上明白了:宋國人不是要拼個魚死網破,而是要投降得有尊嚴,於是敵人秒變好友,立誓為盟。
楚莊王一臉蒙,子反卻說:“他是君子,我也要做君子。”
春秋第一任霸主齊桓公為保護小弟們,真是操碎了心。幫燕國打山戎,還割地給燕國,因為燕莊公送行時越制——跨境送別。按規定諸侯之間相送不能出境,齊桓公割地以示沒有出境。
素為蠻夷的楚國開展了大規模的“學禮制”活動,國民素質迅速提高,以至於後來有攻宋而不滅宋、伐鄭而不亡鄭的仁義之舉。楚莊公由此贏得光榮的霸主稱號,發表的“武有七德”論文得到了孔子的力贊。
為何要分春秋和戰國?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戰爭的態勢。
春秋時期,非天子之命,諸侯不得擅自征伐,人們追求和堅持的還是道義、榮譽。
到了戰國就亂套了,什麼都不講究了,抄後路端老窩、玩陰謀耍陰招……春秋時期誰這麼玩,就沒臉混了。
秦國能夠成為戰國時期的贏家,是因為破壞了規則,讓戰爭變得更殘酷血腥,民眾轉型為戰爭機器。列國不比秦國狠辣,所以被滅了。
痞子劉邦戰勝了貴族項羽,項羽還被後人當作反面教材,覺得他虛偽。其實,項羽的婦人之仁,緣於貴族作風。還好,李清照理解,因此寫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