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的天氣預報

[ 歷史故事 ]

生活在上古時期的人們深刻地感受到天氣變化給生產生活帶來的各種影響,非常重視對氣象狀況的預測和記錄,所以甲骨文裡有著內容翔實而細緻的氣象檔案,從中可以看到很多與氣象有關的字。

商代人最關注降水

商代人最關注的氣象狀況是降水,在甲骨文裡常常能看到關於雨的占卜記錄,占卜結論就像一則天氣預報,包含會不會下雨、下雨的時間等資訊。甲骨文裡的“雨”字用一橫象徵天上的雲,在橫的下面畫幾個小點象徵從天而降的雨滴。象徵雨滴的小點一般來說是6個,上下各3個。

在水利技術還很不發達的時代,雨水之於農業生產的意義不言而喻。但是雨水並不總是充沛的,於是人們便向天求雨。甲骨文裡有為數不少的獻祭求雨記錄。《呂氏春秋》記載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商剛剛立國的時候,天下大旱,心懷蒼生的君主成湯想把自己作為犧牲向上天獻祭求雨,之後天上就下起了傾盆大雨。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人們對雨的依賴和期盼。

儘管雨能夠給人們帶來豐收的喜悅,但人們也並不總是希望遇到雨天。在甲骨文裡,不合時宜的雨被稱為“雨不正辰”,《詩經》中有一首題為《雨無正》的詩,以不合時宜的雨來諷喻政令不當。

古人認識自然的水平較低,只好寄望於超自然力量洩露天機。雨是大氣迴圈的產物,來自地球表面的水蒸氣冷凝成雲,雲中的水滴聚集到空氣無法承載的程度時,就會落下來成為雨。對於雲與雨的密切關係,商代人就已經有所認識,當時的占卜記錄中有這樣的一條記錄:茲雲,其雨?

意思是:天上已經烏雲密佈了,是不是會下雨呢?

甲骨文中的“雲”字,像雲朵捲起的模樣。後來,因為“雲”字被借用來表示說話,於是,人們就在“雲”的基礎上加上一個表意的“雨”旁,組成“雲”字,來表示“雲”最初的含義——雲彩、雲朵。

甲骨文中的風、電、雷、雪、雹

下大雨之前,往往會颳風、閃電、打雷,這些現象同樣被先民注意到,並且記錄下來。在甲骨文中,“風”一字是借用“鳳”字來表示的,“鳳”的原型一般被認為是孔雀。

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的時代,人們把一切不易理解的現象都歸因於超自然力量的作用,這在商代人對風的理解和認識上也有所體現。商代人給來自不同方向的風起了不同的專有名稱,並且把它們都視為神靈,每年都要舉行祭祀儀式,向四方風神祈禱,希望他們能夠保佑農作物豐收。

在早期古文字中,用來表示“電”的是“申”字,“申”的字形像半空中閃耀而曲折的電光。

閃電總是裹挾著雷鳴,緊隨電光而來的雷聲猶如無數車輪碾過,所以“雷”最初的形體就是在表示閃電的“申”字中間添上幾個車輪的形狀。由於甲骨質地堅硬,刻劃弧線不易,所以車輪往往被刻成方形或菱形,有時候還會用點來代替。

到西周中晚期,“雷”原本的面貌蕩然無存,幾個“田”形似乎無法體現“雷”的含義,於是人們另闢蹊徑,在上面新增了一個新的表意偏旁——“雨”,以表明這個字的含義與下雨有關,最原始的閃電形也在這個時候徹底消失了,這一過程大約發生在戰國時期。漢代以後,“田”形由多個省略為一個。

漢語裡很早就產生了“雪”這個字。人們在進行書面表達的時候,借用了一個讀音與“雪”相近的字,那就是“彗”。由於雪屬於降水,而當時已有的字裡,表示降水的只有“雨”字,所以就讓“雨”字來充當表意偏旁了。

夏季的暴雨往往夾帶冰雹,對農作物造成極大的損害,商代人會祈求上帝保佑不下冰雹。甲骨文中的“雹”字上面是“雨”旁,意味著冰雹是降水的一種,下面的幾個菱形輪廓就是冰雹的象形圖案。

關於彩虹的文字記載

雨過天晴,天空中有時會出現七色斑斕的彩虹。中國古代關於彩虹的最早的文字記載就在甲骨文裡:有出虹自北,飲於河。

這句話說的是:有一道彩虹出現在北邊的天空中,一直延伸到黃河裡喝水。

古人看見時隱時現的虹橋,於是浮想聯翩,把它看作有靈性的神物,能夠低頭喝河水。有人把它描述成兩邊各有一個頭的神獸,也有人把它想象成雌雄兩隻神獸在交尾。在馬王堆漢墓帛書《天文氣象雜佔》中,虹的形象是一隻軀幹狹長、有四肢的神獸,並且能夠主宰世事:赤虹在冬天出現,冬天打雷,就會對一國之君不利;白虹出現,就預兆著諸侯會因此而死。

“虹”字最原始的寫法就是對這些神獸形象的描繪。後來,人們才把它改成了更容易讀寫的形聲字,用“工”旁表音,用“蟲”旁表意。

“虹”字的“蟲”旁與“蟲”的簡化字“蟲”有所不同,它相當於今天的“虺”字,指的是一種體型偏小的毒蛇。“蟲”最初的寫法就是一條頭部呈三角形的小蛇形象,三角形漸漸演變成了四邊形,才有了後世常用的形體。最遲在秦漢時代,就已經有人把“蟲”字當作“蟲”字用了。

早期古文字裡與天象、歲時有關的字身上有很多故事,這些字的形體特徵和文化內涵向我們展現了古人對宇宙的觀察和認識。我們不僅能夠從中領略到古人的智慧,更能感受到古人探索自然奧秘的恆心,以及尋求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之道的不懈努力。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