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戎萬全陣”亡了北宋

[ 歷史故事 ]

趙光義曾讓人用五年時間編撰了一本軍事著作,其中最讓人心醉神迷的,莫過於無敵方陣──平戎萬全陣陣圖。這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巨型方陣。可是,擁有此神奇陣圖的宋朝,最後為何會慘敗於金人手裡呢?

一、巨型方陣

公元1080年,此時是北宋神宗元豐三年,受這位皇帝教材。

因為是中國第一部規模宏大的官修綜合性軍事著作,所以對於每一個歷史愛好者來說,研究這本《武經總要》,不僅可以瞭解宋朝的軍事思想、宋朝的軍隊結構,更能研究當時最先進的武器,比如攻城車、強弩、火藥等。

總之一句話,您要是沒有讀過這本書,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一個宋朝軍事愛好者。

殊不知,在這本官方授權的軍事著作中,除了大篇幅的介紹選將用兵、部隊編成、行軍宿營、武器裝備等,這本書更多介紹的則是宋朝人津津樂道、至死方休的陣圖!

在這些陣法之中,最讓趙光義心醉神迷、津津樂道的陣圖,則是那個宋朝無敵的方陣──平戎萬全陣。

那麼,這個所謂的“平戎萬全陣”,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呢?

經過對《武經總要》的仔細研究後,史學家們得到這麼一個結論:這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巨型方陣,它不僅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方陣”,更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場鬧劇!

為什麼這麼說,且聽我細細道來:

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平戎萬全陣由三個方陣組成,各由一名大將統領。每陣各五里,周長二十里,計七千二百步。三陣之間皆相隔一里,陣面總共寬達十七里。

在這三個方陣中,總共配步兵十一萬零四十人,騎兵三萬六百五十人,戰車一千四百四十乘,瞭望兵(望子)二百四十人,全陣總共用兵十四萬零九百三十人。

為了保護這三大主力方陣,宋軍還在這三大主力方陣外側,即前、後、東、西四個方向,設立了四個騎兵方陣。

其中,左、右翼軍配置相同,各有兩列騎兵,前列一百二十五隊,每隊五十騎,共六千二百五十騎;後列也是一百二十五隊,每隊三十騎,共三千七百五十騎。左、右兩翼每陣一萬騎,兩陣共計兩萬騎,另有探馬六百五十騎。

前陣和後陣配置相同,也各有兩列騎兵,前列六十二隊,每隊五十騎,共三千一百騎。後列也是六十二隊,每隊三十騎,共一千八百六十騎,另有探馬四十騎。前後兩陣各五千騎,共計一萬騎。

武器方面,騎兵配備騎槍、馬刀、狼牙棒、骨朵(類似於錘子的武器)等;步兵則配備砍刀、長槍、床子弩(大型連發弩機)、弓箭、盾牌等。

可見,在這個平戎萬全陣中,不管是人員配備,還是武器搭配,趙光義都精益求精,甚至達到了極致。總之,一句話,只要敵人敢來,這個方陣一定讓你有來無回!

二、紙上談兵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一個詞形容:扯淡!

不可否認的是,宋太宗的這個平戎萬全陣,其核心戰法就一個──以步制騎,就是藉助戰車的保護,用步兵的長槍、弓弩去抵擋敵人騎兵的攻擊,再配上外圍的騎兵,就能達到“堅不可摧,無所不能”的效果了。但是,若仔仔細細研究一下這個陣圖,你就會得出一個結論:紙上談兵。為什麼這麼說呢?三點足矣。

第一,平戎萬全陣的擺放問題。

要知道,不算平戎萬全陣的四個小方陣,只算中軍十七里寬度、十四萬人左右的大方陣,就得找一個足夠寬敞的地方吧?那麼,在這個中華大地上,山區沒戲、水田沒戲、河邊沒戲,只有那屈指可數的地方,或者是沃野萬里的華北平原,才能夠擺放這種巨型大陣。

費了千辛萬苦,終於找到合適的地方了,我擺好陣了,就等著遼國軍隊了。但問題是,人家是四條腿的騎兵!你在千里平原上跟人家擺陣,人家不跟你打,騎馬繞過你,你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說實話,對於宋軍而言,我們真沒轍,人家騎馬,我們跑路,敵軍就是繞著走,我們能咋辦,只能是跟,或者是不跟。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李白旅遊愛去哪
下一篇: 心中自有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