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第一毒舌

[ 歷史故事 ]

翻開《唐詩宋詞鑑賞辭典》,許多詩詞是在士不遇的境況下抒發的。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人還是託物言志,比較委婉。

比如駱賓王,因為寫了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下了大牢,寫出來的詩是《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再比如柳永喜歡寫流行歌曲。皇帝說,那你就別當官了,專心寫歌詞去吧。這相當於一輩子就給封殺了。柳永儘管心裡很氣,但表面風度還是到位的。他說,那好吧,以後我就“奉旨填詞”:何須論得喪? 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柳永自有氣度在。

話說我們這位晚唐的羅隱同學,自小聰明,但是到了四十多歲仍然十次科舉不第。史上稱之“十上不第”。回家路上,碰到十二年前認識的一位歌伎,叫雲英。雲英姑娘見到他,很驚訝:怎麼羅秀才你還是布衣呀? 羅隱同學被觸及痛處,也不顧及君子風度,馬上寫了首《贈妓雲英》: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意思是說,你別說我十次落榜,十年過去了,你不是也還沒脫單嗎? 咱倆彼此彼此,誰也別說誰。就這樣毫不客氣地把這位雲英姑娘給懟了回去。

唐才子眾多,如果要排個名次來,羅隱可能連前二十都入不了。

人太有才了就忍不住要說話,連膠帶都粘不住。

蘇東坡有一個好友,叫王友道。是個廬山道人,雖亦修行,好女色。他便寫了首《臨江仙·贈王友道》:風流何似道家純。不應同蜀客,惟愛卓文君。結局:友盡。

臨海知縣王郊寫了一首《竹》拿給蘇軾看,其中一句說:葉排千口劍,幹聳萬條槍。蘇軾看了說道:你這是十竿竹子才有一片葉子啊,哈哈哈哈哈……笑聲不絕於耳。王郊聽後面紅耳赤。蘇軾還火上澆油:人看王郊詩,若能忍笑,誠為難事。真是滄海一聲笑,必須與君絕。

你說第一毒舌是白居易? 那個寫“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的親切大叔? 不服,一萬個不服!

是的,就是白居易這位和藹可親的大叔。28 歲就考中了進士,並擔任了校書郎、翰林學士等職務。他的寫作計劃居然是先寫全面揭露社會醜惡現象的詩十首:《秦中吟》。寫完《秦中吟》,又搞了《新樂府》50 首,將近一萬字,滿滿的全是負能量。

我們在小學就學過《賣炭翁》《琵琶行》,那你讀到“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的時候,有沒有熱淚盈眶呢? 想到蘇軾“烏臺詩案”的生死時速,白居易這麼毒舌朝廷,朝廷把他判死一萬次的理由都是有的。

但白居易居然平安地活到了七十四歲,死的時候,居然還得到皇帝的深情緬懷。唐宣宗李忱寫了一首詩,就叫《吊白居易》:“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不得不說,第一毒舌是皇帝寬容出來的。也許,大唐的“大”,就是這麼來的。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