諤諤,《說文》記載:“咢,譁訟也。字亦作諤。”解釋了諤有直言爭辯的意思。按照語言習慣,兩個相同的字組合常作貌解,諤諤形容直言爭辯之貌,唯唯形容行相隨順、恭順答應之貌。
歷史中常揚諤諤之士,抑唯唯之徒。《貞觀政要·論納諫第五》記載:“且眾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諤諤。”說的是就算有很多順從呼應的人都比不上一個諫言直辯的人。在朝堂上,臣子在唯唯與諤諤中往往只能兩者有其一,戰國時期的鄒忌卻是個例外。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了一則鄒忌見齊威王的故事。鄒忌因琴藝高超得見齊威王,在聽到齊威王彈琴後鄒忌大力誇讚,齊威王聽了很不高興,認為鄒忌剛來沒多久,並不知道自己的琴藝水平便阿諛奉承。鄒忌隨即以比喻的方式唯唯道出齊威王琴藝的高超之處。齊威王氣消後,鄒忌緊接著續上諤諤之言:“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夫復而不亂者,所以治昌也;連而徑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調而天下治。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無若乎五音者。”
先唯唯言,後諤諤語,這便是鄒忌的說諫技巧所在。鄒忌用擬喻方式評價齊威王喜歡的音律:渾厚的大弦,溫暖如國君;明亮的小弦,清晰如相國;緊控舒放的是政令;大小和諧的是四時。如此琴音調和互不干擾,國家治理自然能夠實現安定,齊威王聽後大悅。
歷史上有不少關於鄒忌和齊威王的君臣故事,還有則比較有趣的是鄒忌與徐公比美。據《戰國策·齊策》記載,鄒忌在入朝見齊威王時,說自己不如城北徐公的顏值,但妻子因為愛他,妾因為怕他,客人因為有求於他,都說他的容貌遠勝過徐公。鄒忌以自身受到妻妾和客人的矇蔽為例,勸告齊威王:“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齊王點點頭,聽從了美男子鄒忌的意見,隨即下達納諫之令。過了一年時間,果然齊國內政修明,他國紛紛來朝。
“文死諫,武死戰。”向君諫言是臣子的權利和義務,作為臣諫君的典範,鄒忌成功地做到了在說諫中“直不至於犯,婉不至於隱”,既維護了君臣關係,沒有掉腦袋,又順利地讓齊威王聽從了自己的意見,從而實現國家良治富強。
除了善於說諫,鄒忌也善於納諫。在戰國時期,齊國還有個和鄒忌齊名的智者叫淳于髡。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有天淳于髡去見鄒忌,隱晦地說出了幾個難題或者說是建議:“狶膏棘軸,所以為滑也,然而不能運方穿;弓膠昔幹,所以為合也,然而不能傅合疏罅;狐裘雖敝,不可補以黃狗之皮;大車不較,不能載其常任;琴瑟不較,不能成其五音。”
謙遜聰慧的鄒忌快速地領會了淳于髡隱喻的意思,並表明未來自己會近國君遠內臣,愛百姓和懲小人。從這也可看出鄒忌不僅僅是有容貌之美,更具胸懷之廣。我們也可以從中發現,淳于髡的諫言相較於鄒忌的,更為隱晦,打的啞謎旁人難解,像如今山東淄博仍有句民諺:“孟子遇見淳于髡,嚇不死也發昏。”
唯唯之中有諤諤,類似鄒忌“琴諫”“美諫”這種諫言的還有戰國時期的魏國翟璜。據《資治通鑑·周紀一》記載,在一次征伐勝利後,魏文侯問群臣他是什麼樣的君主,大家全都唯唯稱讚他是仁君,這時任座提了反對意見,魏文侯聽著很生氣,任座見勢不妙也趕緊離開。魏文侯隨後問翟璜,翟璜回應他是仁君,並解釋道:“臣聞君仁則臣直。曏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這句話回答得非常巧妙,翟璜說仁君的朝堂上才有直臣,剛才任座說話那麼直,我因此得出您是仁君。一句話解救了任座,也討好了魏文侯,可以說是巧諫善諫的典範。唐朝要殺掉魏徵時也曾諫言:“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與此異曲同工。
從諫如流是良治的開端,但如何讓諫言順利地被接受?不妨學學美男子鄒忌,做到唯唯之中有諤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