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武器更重要的是智慧

[ 歷史故事 ]

郭逵是北宋名將,他的有名不是因為衝鋒陷陣的勇敢,而是因為富於遠見的智慧。最初,郭逵在北宋軍中只是一個下級軍官,因兩次準確的預言而嶄露頭角。

康定二年(1041年),朝廷接受韓琦的主張,進攻西夏,出兵靈武。對此,郭逵提出了反對意見:“地遠而食不繼,城大而兵不多,未見其利。”結果,領兵將領任福在好水川中伏全軍覆沒,舉朝震驚,卻印證了郭逵的見識。

後來郭逵被時任京東路安撫使的陳執中看中,引為麾下的駐泊將。有一次聚會,大家議論起當時的良將,都認為當屬葛懷敏,但郭逵卻不以為然,直截了當地評價說:“懷敏易與爾,他日必敗朝廷事。”葛懷敏在戰爭中很容易失敗,他日必壞朝廷大事。話一出口,在場眾人無不驚愕搖頭,甚至陳執中都感到不滿。然而過了沒幾天,陳執中就把郭逵叫到身邊,問他是怎麼做出這樣的判斷的,郭逵回答:“喜功徼倖,徒勇無謀,可禽也。”好大喜功,心存僥倖,徒勇無謀,這是為將者的大忌,所以知道葛懷敏必為敵所擒。陳執中點頭稱讚說:“君真知兵。”原來就在幾天前,被眾人所推崇的葛懷敏兵敗身亡,這讓人又一次見證了郭逵的遠見卓識。

在陳執中的推薦下,郭逵升任真定兵馬監押。上任不久,他就因平定保州叛亂而升職為“閣門祗候、環慶兵馬都監”,從而邁入高階將領行列。事實證明,他是名副其實的。

延州觀察使龐籍鎮守河東時,任命郭逵掌管忻州。契丹派使者要求歸還天池廟這個地方的土地,如果處理不好,可能引發戰端。龐籍不能決斷,把這件事託付給了郭逵。郭逵馬上查詢檔案資料,結果在太平興國年間的檔案中找到證據,證明天池廟地為宋地,由此撰寫檄文予以詳細答覆。契丹人看了為之愧伏,沒有再提出異議。

名將種諤鎮守邊疆時,羌族首領嵬名山來降,獻上了綏州城。宋軍接收後遭到了西夏軍的報復,宋將楊定因此被殺。朝廷上辯論此事,擔心邊疆爭端因此而起,想要放棄綏州。種諤將聖旨傳達給郭逵,命其執行,郭逵說:“敵人殺了我們的將官,我們卻放棄綏州不守,這是向敵人示弱。況且嵬名山舉族來降,現部屬鎮守此地,這麼多人該怎麼安置?”種諤沒有回答,郭逵於是獨自將聖旨偷偷收了起來,沒有對外傳達。不久,西夏人提出要用塞門砦和安遠砦來交換綏州,朝廷本已打算放棄綏州,於是很快批覆同意。郭逵一聽,著急地對種諤說:“這是秦對楚懷王換商於六百里的詭計。如果非要交換,必須讓西夏先交出二砦,否則不可將綏州交給他們。”經過一番準備之後,郭逵派出部屬趙、薛昌朝與夏使詳細討論砦基的四至問題,趙提出:“二砦之北,舊有三十六堡,且以長城嶺為界。”並且拿出了西夏西平王在祥符年間的書信為證,夏使驚訝得無法回答,回去覆命後,西夏再也不來提交換綏州之事。

西夏人的陰謀被挫敗後,仁宗忽然想起當初曾下旨焚棄綏州城,為什麼西夏人還要來交換呢?滿朝上下沒人知道怎麼回事,郭逵看瞞不住了,這才上書自我彈劾之前違抗聖詔的罪過。仁宗知道經過後,不僅沒有怪罪,反而親手寫詔書褒獎說:“淵謀秘略,悉中事機。有臣如此,朕無西顧之憂矣。”

熙寧八年(1075年),交趾(今越南)李乾德乘宋朝想起了郭逵之能,隨即任命他為安南行營經略、招討使兼荊湖廣南路宣撫使,全權負責南征。郭逵倉促上任,馬上從西北趕赴南方,很快根據掌握的情況,制定了先降伏越南主要謀士劉應紀令敵軍喪失主心骨的作戰方針,又聯合越南周邊諸國與宋軍一同作戰。短短數月之內,李乾德走投無路,不得不主動請降。

人們都稱道郭逵為將之神,卻不知道他每一次戰績背後付出的汗水。據《宋史》記載,郭逵為人“慷慨喜兵學”,長大後投身軍營,幸運地成為了名臣范仲淹的部下。范仲淹對這個富有朝氣的年輕人十分欣賞,常常“勉以問學”,親自指導他讀書。從此郭逵勤奮攻讀,不僅增長了見識,更體會到比武器更重要的是智慧。郭逵在每一次戰爭中的思考有多深入呢?僅在出徵交趾的途中,據時任荊湖北路轉運副使的徐禧回憶,他親手寫下的作戰命令的字數有一部《尚書》那麼多,光讀完它徐禧就用了三天時間。

智慧或許有天賦的成分,但它背後更多的還是汗水。一位舉重世界冠軍曾說:“我可以舉起世界紀錄的獎盃,卻永遠舉不起我所流下的汗水。”這應該是所有成功者的寫照。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