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想起1813年秋天那件事,嘉慶皇帝就感到窩囊:他差一點就成了大清的末代皇帝,並且,各級官員早就知道要出事,卻都像請客一樣,把問題迎進了紫禁城。
1812年一個寧靜的仲夏夜,臺灣知府汪楠,被淡水同知查廷華擾了美夢。
原來,查廷華抓了一個傳教的人,此人供出了一份可怕的情報:1813年中秋節,天理教教徒要攻打紫禁城,目標是推翻嘉慶皇帝,建立新王朝。帶頭人叫林清,率領突擊隊的叫祝現……
查廷華迅速將這份情報報告給了汪楠,汪楠聽後,稍作思考說:“犯人為了保命,什麼胡話都會說。你知道上報假情報的後果嗎?快把那傢伙宰了,免得出去瞎說,給我們惹事。”
1813年初夏的一天,豫親王裕豐的管家祝現請假了。祝現的堂弟祝富慶偷偷來訪,向豫親王裕豐舉報堂兄參與謀反,舉報林清看似是在宣武門租房子賣鵪鶉,其實是打造槍械。
畢竟是皇室宗親,豫親王一聽就跳了起來:“真的嗎?我這就進宮稟報!”
僕人備好了轎子,豫親王卻擺了擺手,低聲勸導舉報人:“做事要動腦子啊!謀反是滅九族的大罪,你想害整個祝氏家族嗎?千萬別再提了。”
1813年8月以來,京城衛戍司令吉倫連續接報,說天理教教徒即將攻打皇宮。吉倫卻十分淡定:“我九門提督的職責範圍是九個城門,加強巡邏就是了。紫禁城內又不歸我管,我操這個閒心幹啥。”
9月底,嘉慶皇帝從木蘭圍場回京,經過薊縣的白澗,吉倫率大隊人馬前往迎駕。剛上路,一個參謀騎快馬狂追上來,氣喘吁吁地報告:“不好了、不好了,天理教教徒混進城了,請大人即刻處理!”
吉倫火了:“你們有完沒完?想立功受獎想瘋了?滾開滾開!”
參謀不依不饒,一把拽住吉倫的馬韁繩,苦苦哀求:“大人!您真的不能走啊,要出大事啊!”
吉倫大為惱火:“我大清國泰民安,天下歸心,正是太平盛世,你竟敢造謠惑眾,等我辦完大事再來收拾你!”說罷,一腳踢翻可憐的參謀,駕馬呼嘯而去。
二、
1813年10月7日中午,兵部尚書兼順天府尹劉鐶之,正與客人觥籌交錯。宛平縣令和盧溝橋巡檢匆匆進來,附耳低語:“昨夜今晨,家住宋家莊的林清等人,騙過崗哨,經盧溝橋進了城,明天午後將打皇宮,情況十萬火急!”
劉鐶之早已進入酒酣耳熱狀態,哈哈大笑起來,說:“幼稚!難道吉倫大人的部隊是擺設?別沒事找事了,陪我喝酒。”
第二天,天理教教徒200餘人裝扮成賣柿子的、送貨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由東華門、西華門攻入皇宮。兩天一夜之間,皇宮中刀光劍影,箭矢亂飛。
警衛部隊驚慌失措,死傷過百,假如林清的外援及時跟進,大清皇宮將被連鍋端!湊巧,嘉慶的二兒子、後來的道光皇帝,平時愛擺弄火槍,這次派上了用場。幾聲槍響,竟然穩住了軍心,局面開始扭轉。在禁軍的圍剿下,天理教教徒寡不敵眾慘遭屠戮,起義失敗。
三、
這件事發生於農曆癸酉年,史稱“癸酉之變”,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嘉慶如此表達了他的震驚和憤懣。他創造了“因循疲玩”這個新詞,直指汪楠等人不負責任。言下之意,如果汪楠等人幹活認真點,災禍完全可以避免,至少不會鬧這麼大。
嘉慶皇帝想錯了。觸發“癸酉之變”的,不單是哪個人的工作作風問題,而是整個吏治的腐敗,出事是必然的。
清朝的吏治腐敗很有特點:官員們除了“貪”,還特別“懶”,沒人想做事,討厭擔責任,無精打采,敷衍了事。從乾隆中期開始,官場就如一潭死水,不作為是主旋律。
人人麻木不仁,個個“炸雷都打不醒”,根子在於狹隘的人生目標:升官發財!
那怎樣才能實現這個目標呢?
不犯錯誤才能升官。“多磕頭,少說話!”三朝元老曹振鏞的“名言”,詮釋了其官場“成功秘訣”:做事越多,錯誤越多,不幹活最保險。所以大家遇到事情習慣性繞道走、踢皮球,把犯錯誤的機會留給別人。
白蓮教起義失敗後,林清等人利用大饑荒,在華北農村轟轟烈烈地傳播天理教。早在起事8年前,他就制定了先佔皇宮、再取全國的奇特戰略。“要想白麵賤,除非林清坐大殿”,如此直白的民謠家喻戶曉。對此,官員們個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假裝不知道。
上司滿意才能升官。在清朝官場,官運不靠業績靠上司。天大的事吉倫都無所謂,唯獨接駕很積極,就是這個道理。
人稱“溜溜球”的軍機大臣王文韶,每當需要表態的時候,“聽力就急劇下降”;事情如果足夠大,乾脆就徹底“聾了”。他是故意讓領導說了算。官員們如此唯唯諾諾,真是又安全、又省勁;不但把責任推給了上司,上司還高興,何樂而不為?
報喜不報憂才能升官。豫親王為什麼突然改變主意?前一年外出遊玩,他透過祝現認識了林清,受到熱情接待,酒喝多了,就住林家大院了,臨走時還沒少拿。要是皇上知道了,一切都完了!於是,國家利益讓位給了個人小利。
四、
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魏源這樣概括大清官場風氣:“不擔責任是成熟穩重,會踢皮球是聰明智慧,得過且過是辦事得體!”至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價值觀,卻被官員們拋在腦後。
正當整個官場鼾聲一片時,國情和世情發生了巨大變化,清朝進入加速下墜通道,災禍接踵而至,且無不帶有“癸酉之變”的影子: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軍隊只有4000人,卻以清軍慘敗告終;甲午之敗,大清的海軍噸位號稱亞洲第一;北京守城正規軍達15萬人之眾,被不到2萬人的八國聯軍輕鬆拿下……
完全可以說,清朝由搖晃走向垮塌,“癸酉之變”只是第一步——有學者指出了原因:官員們都在坐等出事!
“癸酉之變”過去整整200多年了。直到今天,當年射出的一支箭鏃,還深深地嵌插在故宮隆宗門的牌匾上,靜靜講述著那個驚心動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