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泡腳

[ 歷史故事 ]

泡腳到底有多舒適,問問蘇軾就知道了。

在《上巳日與二三子攜酒出遊隨所見輒作數句明日》中他寫得真是充滿愜意: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鐘鼓。明朝門外泥一尺,始悟三更雨如許。

泡完腳去睡覺才能正經睡出真諦,一夜無夢,一宿無擾,神清氣爽。

乾隆皇帝超愛泡腳,還有“晨起三百步,晚間一盆湯”這樣的養生名言。乾隆專用泡腳盆做得較深,可容納整個小腿,當熱水沒過腳脖,雙腳得到按摩,估計他內心會直呼“真想再活五百年”。

清朝皇室裡泡腳養生的不只是乾隆皇帝,慈禧太后也榜上有名。慈禧太后每日泡腳在《宮女談往錄》裡記得很是詳細。

慈禧泡腳用的是銀盆,鬥深,中間是木胎。銀盆可以防毒,木胎不易散熱。她每次洗腳會用兩個盆,一個盛熬好的藥水,一個盛清水。四個貼身宮女都受過專業搓腳訓練,有一套嫻熟的技藝。

慈禧太后泡腳不僅是為了衛生,更重要的是為了保養。她對保健從不放鬆。

她的“洗腳水是極講究的,譬如:屬三伏了,天氣很熱,又潮溼,那就是杭菊花引煮沸後晾溫了洗,可以讓老太后清眩明目,全身涼爽,兩腋生風,保證不中暑氣;如果屬三九了,天氣極冷,那就用木瓜湯洗,使活血暖膝,四體溫和,全身柔暖和春”。

當然,太醫會根據四季變化、慈禧的身體狀況來修改處方,如果三伏天慈禧有中暑跡象、三九天上火煩躁,那就停止用藥。

同樣把泡腳作為重要養生之法的還有曾國藩。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初五,曾國藩在給弟弟曾國潢的信中講到養生五事:“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忿,三曰節慾,四曰每夜臨睡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

信中,他說自己堅持洗腳已有七年之久,因為習慣坐著看書、寫字、辦公,下肢血液容易凝滯,睡前洗腳能舒筋活血,抗疲勞解乏。他還建議澄弟平時也講求養生之法,不可臨時亂投藥劑。

中醫的常見理論認為“養樹需養根,養人需護腳”。《黃帝內經》中講足部保健能對穴位產生刺激。足部有六十多個穴位,另外五臟六腑在腳上有相應的投射區,三陰經和三陽經都走腳,足三陰與肝、脾和腎有關,足三陽與膽、膀胱和胃有關,泡腳能利用溫熱作用加強腳部的氣血迴圈,又透過足部的這些經脈穴位,保健全身各臟腑,提神健氣,預防疾病。

有一種外治法叫“足浴”,足浴不光是拿熱水泡一泡腳,還要加上按摩,必要時會用草藥來治療腳癬、腳裂、腳臭等。

《華佗秘笈》中有“足心道”一說,以一系列按摩為主,類似於現在的足療或足道。

晉朝葛洪《肘後備急方》裡的“治風毒腳弱痺滿上氣方”主要用來治療腳氣:“千金翼,治腳氣衝心,白礬二兩,以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洗腳,良。”

這裡的泡腳帶有治療性,現在治腳部面板病也會用草藥泡腳,是很常見的外部療法。

而從西醫的角度看,泡腳主要是因為促進了血液迴圈,調節了內分泌,所以才會有好的反饋。

但泡腳也有講究,不是普遍適用的,有些人群不適合泡腳,比如患有糖尿病、靜脈曲張、動脈血管閉塞、嚴重心腦血管疾病以及足部面板問題(如皰疹)的,隨意且盲目泡腳很可能加重病情。

一句話,泡腳雖好,也要適度。

不過,從古至今,對忙忙碌碌的中國人來說,每到晚上,端起洗腳盆泡泡腳,一整天的疲勞、焦慮和不安都淹沒在洗腳水中。接著睡個好覺,不比什麼都來得舒適嗎?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