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公孫瓚之後,袁紹坐擁冀、青、幽、並四州,可以說一舉成為當時天下最強大的諸侯,沒有之一。
原本就十分自負的袁紹,越發躊躇滿志,眼中時常流露出一種睥睨天下、捨我其誰的神采。他手下一個叫耿包的主簿,一看老闆整天神采飛揚,覺得這是一個獻殷勤的大好機會,便私下去見袁紹,建議他應天順人,登基稱帝。
袁紹本來便有此意,一聽頓時心癢難耐,於是立刻召集高管們開了一個會,專門討論稱帝的事。不料,議題剛一丟擲,所有文武官員異口同聲表示反對,都罵耿包大逆不道,應該拉出去砍了。
袁紹暗暗吃了一驚,沒想到眾人的反對竟會如此強烈。
還好,袁紹比他死去的老弟有腦子,像這種沒有人支援的事情,那是絕對不能幹的。為了澄清自己的立場,表明不稱帝的態度,袁紹二話不說,當場就命人把那個耿包拉出去砍了。
這件事告訴我們,拍馬屁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不要以為摸清老闆的心思就夠了,還得知道同僚們都在想些什麼,否則心血來潮隨便亂拍,那是會死人的。
袁紹很清楚,眾人之所以反對自己稱帝,是因為目前時機還不成熟;而時機之所以不成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黃河南邊有一個日漸坐大的強勁對手——曹操。
早幾年,他和曹操雖然各懷鬼胎,但起碼還維持著表面的同盟關係,可自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來,兩人的矛盾衝突日益加劇,原本的暗中角鬥便漸漸公開化。而兩個月之前發生的“眭固事件”,更是讓袁紹怒火中燒,彷彿捱了曹操一記火辣辣的耳光。
前文說過,眭固是原黃巾餘部黑山軍的首領,後來投靠了張楊。不久前,張楊被部將楊醜所殺,而眭固旋即又殺了楊醜,控制了張楊留下的部眾和地盤。之後,眭固打算連人帶地盤一塊兒歸附袁紹,這對袁紹來講當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可是,誰也沒想到,曹操很快就得到了情報,遂親自率部逼近黃河南岸,命大將曹仁、史渙渡過黃河,對駐紮在射犬(今河南沁陽市)的眭固發動攻擊。眭固自知不敵,帶著部眾向北逃竄,卻還是被曹仁和史渙追上,當場斬殺。曹操隨即渡河,進圍射犬,將其逼降,緊接著又拿下野王(今河南沁陽市),就這樣把張楊的部眾和地盤一口氣都給兼併了。
此舉無疑是對袁紹赤裸裸的挑釁,袁紹豈能嚥下這口惡氣?
在袁紹看來,既然他與曹操遲早要有一場對決,那麼時間拖得越久,曹操的實力就越強,到時候就越難剷除,所以沒必要再等了,不如乘著消滅公孫瓚之餘威,一舉消滅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即除掉公孫瓚短短三個月後,袁紹便迅速集結了十萬大軍,外加一萬匹戰馬,準備渡過黃河,大舉進攻許都。
然而,關於是否要在此刻與曹操決戰,底下的謀士們卻分成了兩派,各執一詞。
反對者以沮授為代表,他說:“近來討伐公孫瓚,連年出師,百姓疲敝,倉庫空虛,萬不可輕動。眼下應該勸課農桑,與民休息,同時遣使入朝,向天子奏捷。曹操若是阻攔,便上表彈劾他,然後出兵進駐黎陽(今河南浚縣),對其採取蠶食和襲擾之策,使其不得安寧,而我方則在以逸待勞的同時,修造船舶,訓練水軍。如此,一旦時機成熟,天下便可輕易平定。”
支援出兵的以郭圖和審配為代表。他們針鋒相對說:“以明公之神武,率河朔之精兵強將,討伐曹操,可謂易如反掌,何必那麼麻煩?”
沮授力爭道:“平亂除暴,稱為‘義兵’;憑藉人多勢眾,稱為‘驕兵’。義者無敵,驕者先滅。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我軍若南下攻擊,師出無名,是為不義。而且,勝敗是由政治上的謀略決定的,不在於軍事上的強弱。曹操法令嚴明,士卒精銳,不是公孫瓚那種坐以待斃的人。而今,放棄萬無一失的戰略,出動沒有號召力的軍隊,我替主公深感恐懼。”
郭圖卻冷笑道:“武王伐紂,能說是‘不義’嗎?況且現在討伐的是挾天子的曹操,豈能說師出無名?主公如今實力正強,將士們也都想在戰場上一展身手,若不趁此機會奠定大業,正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這正是當年弱小的越國之所以最終稱霸、強大的吳國之所以最終覆滅的原因(意為吳國的錯誤在於沒有趁自身強大之時一舉消滅越國)。沮授的方略,固然是沉穩持重,但完全不懂隨機應變之道。”
綜觀雙方的意見,沮授重在從政治角度評估,而郭圖和審配則是純粹從軍事角度出發,二者因視角的差異自然就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很難說有什麼高下對錯之分。
在當時,由於曹操捷足先登掌控了天子,所以袁紹在政治上的確處於劣勢,不僅號召力和影響力大打折扣,其出兵的正義性與合法性更是先天不足。
沮授正是從這一角度才反對出兵。雖說當時的東漢天下已經是一個軍閥割據、諸侯混戰的亂世,有兵就是草頭王,但這並不意味著單憑武力就能掃滅群雄、定鼎天下。即使是在這樣的亂世之中,“道義”“人心”等無形的東西也依然在發揮著強大的作用。比如一度強大的董卓、袁術、公孫瓚等,正是因為失去了道義和人心,才會曇花一現,迅速敗亡。至於呂布、李傕、郭汜之流,更是“失道寡助”的典型例證——武力很強,但在政治謀略上一竅不通,在個人修為上又一塌糊塗,結果自然是死得很快。
由此可見,沮授堅持站在政治立場上看問題,總體上肯定是對的。假如袁紹只是想偏安一隅,像劉表那樣做一個只求自保、不圖擴張的諸侯,那他當然不必說這麼多。正因為袁紹志在天下,一心想成就帝王,一舉一動就都要講究“政治正確”,否則得不到人心,你也就得不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