兇悍的節度使在宋代如何被削成虛職

[ 歷史故事 ]

安祿山不僅將大唐盛世攔腰截斷,更讓“節度使”與“藩鎮”這兩個“高冷”詞彙走入人們的視野。正因為身兼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得以有足夠的實力發動搖撼大唐江山的“安史之亂”。在三百多年後,先後兩次擔任節度使的李瑋卻是另一番模樣。李瑋是宋仁宗的表弟,同時也是他的乘龍快婿。這位大宋節度使手中無兵無權,一輩子幹得最驚天動地的事便是跟自己的公主老婆鬧彆扭。

三百多年裡,節度使究竟遭遇了什麼,為何從挑動天下反的彪形大漢變成了位高權輕的吉祥物呢?

唐後期:通往權力之路的節度使

天寶十載(751),唐玄宗讓范陽、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兼河東節度使,統兵近18.4萬,唐朝五分之二的邊鎮軍隊都掌握在他一人手裡,而朝廷直屬的軍隊才8萬人,實力太懸殊了。

安祿山雖然兵多,但想成功,工資要靠財政發放,軍隊的糧草、裝備也要靠財政配備。此外,安祿山統轄的戰區雖然面積廣大,但是行政事務由州縣管轄。如果朝廷和州縣不提供補給,安祿山瞬間就被卡了脖子。關鍵時刻,唐玄宗再度出了昏招。他讓安祿山同時兼任轄區內的營田使、採訪使,安祿山的權力由此大為膨脹。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安史之亂終於被平定。為了安置已經投降卻又桀驁不馴的安史舊部,唐朝只好將邊區的節度使制度引入內地,讓他們當節度使。為了對付這些不老實的節度使,唐朝在中原腹地廣樹藩鎮,以此來控制經濟命脈和軍事要塞。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黃巢起義爆發。唐朝廷實力大損,地方實力派則迅速崛起。中唐以來脆弱的藩鎮平衡被打破,朝廷再也無力制衡藩鎮的發展。節度使終於得以放飛自我,野蠻生長。

五代:中央軍事優勢的重建

唐末藩鎮混戰,一些強藩乘勢而起,宣武軍節度使朱溫便是當時實力最雄厚者。開平元年(907),朱溫廢黜唐哀帝而自立,建立後梁,由此拉開了五代時期的序幕。

隨著朱溫稱帝,昔日宣武軍的藩鎮軍隊搖身一變,成了後梁王朝的中央軍——禁軍。為了防範其他節度使也稱王稱帝,朱溫不斷擴充禁軍,兵力驟增至20餘萬。唐末原本羸弱的中央軍得到空前加強。此後的皇帝們不斷把自己在藩鎮時的嫡系部隊加入禁軍中,不斷擴充禁軍的力量,到了五代第二個王朝後唐時,禁軍實力已經初步在地方藩鎮部隊之上。中央有了駕馭地方的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藩鎮要想改朝換代,必須藉助外力。

宋太祖:削藩三策與再造中央

北宋建立後的第二年,宋太祖趙匡胤便向趙普諮詢平息戰亂、長治久安之策,趙普提出了“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削藩三大綱領”。

藩鎮管轄的州府稱為“支郡”。進入五代,朝廷雖然重新掌握了對境內州府長官的委任權,可出任州府長官的人選,往往是節度使的親信、僚佐,節度使仍然對州府有很強的控制力。

建隆四年(963)四月,北宋先後滅掉荊南、湖南兩個割據政權,兩地舊有的藩鎮體系也隨之解體。宋太祖抓住機會,延續了周世宗的做法,沒有再在新吞併的地區任命新的節度使,而是將這裡的州縣全部直隸朝廷,實際上罷廢了支郡。此後,隨著北宋逐漸吞併南方諸國,越來越多的州縣在行政上直屬中央,支郡制度在南方不復存在。在中央與地方實力此消彼長之際,宋太祖又任命高階文官(“朝官”)到北方的藩鎮去做知州、州縣,逐步架空節度使的行政權力。

在奪回行政權的同時,宋太祖又悄無聲息地將手伸向了節度使的錢口袋。自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6)起,中央與地方一直實行財稅三分制,也就是將地方徵收的財稅分成三份,一份上繳中央,稱為上供;一份由節度使呼叫,稱為送使;還有一份留給州府自己使用,稱為留州。進入五代,朝廷對地方的錢袋子開始收緊。過去不少送使、留州的財政收入,以“系省”的名義,劃歸朝廷所有。雖然如此,很多系省仍然儲存在藩鎮,稱為“留使”,節度使們仍然可以透過各種手段,對這些“系省”財物上下其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