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家的食品安全

[ 歷史故事 ]

食品安全問題,並非今日才有,兩三千年前便已存在。在古老的《周易》一書中,便提到有毒肉製品,其中第21卦“噬嗑”中63條稱,“噬臘肉,遇毒,小吝無咎”,意思是吃臘肉中毒,小有不適無大災。由此可知,因問題食品而造成的食物中毒現象,在周代也不鮮見。

對於食品安全,周代已有一套可行的防“毒”標準,特別是周王室,對“放心肉”最有講究。為了防止毒食品流到餐桌上,周人從食材源頭把關,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控。

據《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當時對肉類食品便有一套“不可食”標準:夜裡愛叫喚的牛,毛稀疏長不好的羊,後腿內側無毛、跑不穩的狗,羽毛雜色無光、叫聲嘶啞的鳥,眼朝上看、睫毛零亂的豬,背上有黑毛、前腿有雜色斑紋的馬,這些牲畜屠宰後,肉質不好,會有不同的臭味,是不能吃的。

這些“不可食”畜禽肉都不是“放心肉”,雖然有的說法不科學,但從現代食品安全形度來看,還是頗有道理的,這些畜禽非病即畸,其肉自然不好,不宜食用。

在孔子生活的時代,對食品安全又有進一步認識。據《論語·鄉黨》記載,孔子主張諸多“不食”禁忌,其中有三條涉“毒”,值得注意:一、“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二、“色惡,不食”;三、“臭惡,不食”。

針對“毒食品”,古人想出了不少辦法,並進行了相關立法,嚴懲售賣有毒食物。如在漢代,不及時焚燬有毒肉製品“與盜同法”,這在1983年於湖北江陵張家山247號漢墓內出土的《二年律令》中有明文記載;在唐宋,如果出售有毒食物,嚴重者將被處以“絞刑”。

雖然有嚴厲的法律,但並不能保證所售的東西百分之百是“放心菜”“放心肉”,有的也可能流到餐桌上。

於是,古人在“餐桌防毒”這最後一道關卡上,同樣也想出了不少法子,其中,帝王家防範有毒食物的手段最典型。

在古代,對食品安全要求最嚴的,應該就是帝王家,除了建設特供蔬菜副食品基地、安排專職廚師和後勤服務人員外,在擺上餐桌這最後一道環節上,也有嚴密的監控——做好的飯菜要檢測是否有毒,是否真的安全。

這一環節的通常手段是由廚師或侍僕等專職人員,當著帝王之面品嚐,安全無事後才能讓帝王食用。這一保證食品安全手段幾乎成了皇家“防毒”的一項死制度,以保證皇家所吃絕對是“放心肉”。

《唐律疏議·職制》規定,凡有毒的、不乾淨的、不宜搭配的食物,禁止出現在餐桌上。

如果犯禁了,情節吃之前不親口品嚐的,將被重打100大板。

具體監督與執行皇家餐桌食品安全的,各朝一般都設類似清代“內務府”這樣的專門機構,由專人專職負責。

如在唐代,具體負責皇帝膳食和食品安全的“辦公室”叫尚食局,編制有12人,其中“尚食”2人,正五品。這些人的重要工作之一,便是“凡進食,先嚐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