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在成都的時候,儘管日子過得並不寬裕,可依然會想盡辦法品味當地的各色美食。在眾多美食當中,有一道令他印象深刻,那就是槐葉冷淘。
所謂“槐葉冷淘”,是以槐葉汁水和麵,再切成絲條狀,煮熟後再過涼水食用的涼麵。杜甫吃“冷淘”時,自豪地表示:“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皇帝納涼時也吃這種面,咱和皇上吃的面是一樣的呀。吃的時候“加餐愁欲無”,總擔心不夠吃。吃完後“勸人投此珠”,建議大家有機會都嘗一嘗。
“冷淘”,是唐宋時期夏季特別流行的一種小吃。老百姓時期,宮廷藏冰食料的職責。因此,對於皇帝來說,想吃上一份地道的冰鎮涼麵,並非難事。
對於古代大臣們來說,夏日想吃冰,雖然沒有那麼唾手可得,但也並沒有那麼難。一到炎炎夏日,他們便有“高溫福利”,即皇帝通常會為大臣們賜冰。歐陽修曾在三伏天裡收到過御賜冰塊,但他捨不得自己獨享,於是轉送給了自己的好朋友梅堯臣。不過,梅堯臣“畏冷不敢食”,又將冰塊轉送給了自己的孩子。
明清時期,這樣的傳統依然得到了延續。明代《帝京景物略》中曾記述道:“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清末的《燕京歲時記》中亦有“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門例有賜冰”之語。當時的大臣們能夠領取到由工部統一製作分發的冰票,並憑冰票前往冰窖中自行領取。根據官職大小的不同,冰票也“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不過,對於古代老百姓們來說,夏日裡想得到冰塊,就不能夠靠皇帝賞賜了。“門前銅盞呼人急,卻是冰兒來賣冰。”明代詩人徐渭曾在詩歌中描繪了當時夏日裡的賣冰人形象。明代的夏天一到,賣冰的小販們便會出動,走街串巷賣冰塊。賣冰人通常手持兩個銅盞,食客們遠遠地便能聽到銅盞相磕之聲,並紛紛將其形象地稱作“冰盞”。
在清朝,小販們挑著冰塊走街串巷,也會用木棒敲著冰盞,吆喝道“冰胡兒”。人們聽敲冰盞和吆喝之聲,就知道冰塊兒要到了。小販們手頭的銅盞,是製作冰鎮美食所用的。比如,將冰塊敲碎後加入飲品之中,便成為清爽的夏日冷飲。
說起賣冰人,其誕生時間可不晚,早在隋唐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進步,便出現了賣冰的商販。後唐的《雲仙雜記》中有“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的記載,可見當時夏天用冰昂貴。但價格昂貴也得有個度,這不,成書於五代的《唐摭言》中,便以“蒯國人”為主角,講述過一則“蒯人賣冰”的故事現實。
時至宋朝,由於藏冰技術的進步,賣冰成為一個頗為繁榮的行業。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提及,每年七月,巷陌雜賣之中少不了冰雪。而如果人們在夏日前往首都旅遊的話,也一定要前往一些知名的老字號大店打卡。比如,京城舊宋門外有兩家出售冰塊的大店,他們都以銀器裝盛冰雪,在當時最受歡迎。
和其他時代一樣,宋代同樣擁有數量龐大的賣冰小販。那時的賣冰小販,通常撐著短簷傘遮擋烈日,走街串巷出售冰塊或者冰鎮飲品、小吃。南宋詩人楊萬里在《荔枝歌》裡提到:“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夏日炎炎,聽到出售冰飲的小販來到,人們的喜悅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可見,夏日賣冰的小販們生意一定是極好的。
古人夏日的清爽美食實在太多,我們難以將其全部羅列而出,但冰的存在,一定能夠讓他們度過清涼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