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說“有味”

[ 歷史故事 ]

北宋元豐六年(1083)十二月十九日,蘇轍的女婿王適給被貶至黃州的老師蘇軾寫詩祝壽,並按傳統習俗“寄茶”數片以賀。“茶”字繁體的草字頭,左右各是一個“十”,加起來等於“二十”;中間的“人”,分開便是“八”;底部的“木”,可視為“十”和“八”,這三部分相加寓意“一百零八歲”。蘇軾收到後很開心準則。從他《新年五首·其一》中的吉祥話“明年更有味,懷抱帶諸孫”,到他的牢騷語“醉飽高眠真事業,此生有味在三餘”,處處流露出“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態度。

我常想,後世推崇蘇軾,除了對他的為人處世的衣食住行之物,各種專著、戲說不計其數,即使單言其詩味,細細寫來,幾代人恐怕也會有未盡意之憾,只因他留下的作品實在是太多了。錢鍾書先生的《宋詩選注》是新中國成立後影響頗大的一部宋詩選本,收錄了八十人的三百多首詩作,其中蘇軾一人就有十八首,名列前茅。不過以蘇軾研究者和愛好者的眼光來評判,還遠遠不夠。

在蘇軾筆下,一切遭遇似乎都可以變得有滋有味。他善吟,因此能“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他好飲,於是經常邀古人給朋友們助興,如“愛酒陶元亮,能詩張志和”“相從杯酒形骸外,笑說平生醉夢間”;他愛茶,是故知者以茶相贈,將好茶同朋友們分享,有《新茶送籤判程朝奉,以饋其母,有詩相謝,次韻答之》為證:“從此升堂是兄弟,一甌林下記相逢。”

有研究表明,蘇軾的詩之所以“有味”,一是因為他取法高,受陶淵明、李白、杜甫的影響大;二是因為所言皆從生活,古往今來的詩人中,我最喜歡陶淵明……我前前後後“和陶”一百多首,其中不錯的作品是對得起陶淵明的啊。“賦詩殊有味,涉世非所工”“虛名非我有,至味知誰餐”“人間無正味,美好出艱難”這樣的詩句,固然在說“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又何嘗不是蘇軾的自我表白?據說蘇軾的弟子王適終生未仕,不知是否也有這個緣故?

當然,也有學者指出,蘇軾在詩作中引用的故事太多,反駁者則認為蘇軾詩作中的用典是“入手便用”,像“神仙點瓦礫為黃金”。如何看待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在我看來,似各有偏頗處。詩人所言如果不由衷,那麼任何的技術處理都有可能是“病”,反之亦然。錢鍾書先生曾引蘇軾所言“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來定位這位大文豪。蘇軾之所以讓人誤以為有“神仙”手段,其作如茶似酒般“至味久不壞,可為子孫貽”,大機率是因為“一洗芥蒂”“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筆者有七律贊之曰:“那年林下偶相逢,愛酒能詩興味濃。笑說平生空感慨,閒聽打葉自從容。毫姿信有春秋筆,意造元無芥蒂胸。回首來時雲似夢,青山醉我萬千重。”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