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如果一生只能追尋一種意義,那就是旅行

[ 歷史故事 ]

一根柺杖、一雙舊鞋、一生萬里

如果要盤點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旅行家,那麼徐霞客是一個絕對繞不開的名字。

張騫鑿空,未睹崑崙;唐玄奘、元耶律楚材銜人主之命,乃得西遊。吾以老布衣,孤筇雙屨,窮河沙,上崑崙,歷西域,題名絕國,與三人而為四,死不恨矣。

在《徐霞客傳》裡,這是徐霞客臨終之際所留下的遺言。但其實,這段話是本傳作者、明末清初的著名士人錢謙益自己想象、杜撰的。

錢謙益把徐霞客與張騫、玄奘、耶律楚材相提並論,並指出了徐霞客的不同之處——他從沒有奉誰的命令而出發,沒人護送、自籌旅資,以一名“老布衣”平頭百姓的身份,靠著一根柺杖、一雙舊鞋,完成了行走的壯舉。

況且,他旅行的時代,也不是大一統的太平時代,而是兵荒馬亂的明朝末年——農民起義、災荒瘟疫不斷、遍地流寇。因此,相比於錢謙益提到的另外三人,徐霞客的旅行,更顯現出一份平凡中的偉大。

不過,錢謙益還是搞錯一件事情,在真實的歷史上,徐霞客旅行的重點,並不是西域,而是中國的西南。

今天我們提到西南,總不免有彩雲之南、四季如春之類的想象。然而在四百多年前,雲貴高原還是尚未得到完全開發的遠蠻之地。這裡不受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而是由當地土司進行半封建、半奴隸制的統治。中原世界對這裡的山川形制、人文風土,也是一知半解。

前往這裡,相比通往西域所走的、自漢代就已經成熟的絲綢之路商道,更是憑添了未知的風險。

如果你真正選擇去旅行而不是旅遊度假,那麼你一定會發現,大部分的旅行其實並不輕鬆。

獨自旅行要做非常複雜的準備:對地區和路線的瞭解、對可能遇到的危險的把控,沙漠、草原、高溫、寒冷、飢餓……哪怕在現代社會,我們有了更好的裝備、醫藥和救援,深入荒野的旅行都可能有致命的危險。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徐霞客毅然選擇以布衣之身冒死遠赴一場並不能給他帶來彼時儒家社會所公認的名望和聲譽的旅行?

世界很大,但一個人的時間已經用完了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江陰梧塍里人。生於萬曆十四年,公元1587年。

江陰屬於明朝的南直隸常州府,這裡鄰近長江出海口,河網密集,是明朝後期中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方,風氣上也比較開放。

雖然徐家也有耕讀傳家的傳統,但父母對徐霞客沒有硬性要求。父親徐有勉就沒有科舉入仕,而是更喜歡遊玩山水。

這種環境下,徐霞客從小就養成了正確摸魚的方式。每次裝模作樣讀四書五經的時候,其實都在看墊在下面的歷史、地理一類的閒書,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壯遊天下”。

十五歲他應付了一次童子試,沒考中,之後就再也沒碰過科舉。在徐霞客十九歲的時候,父親徐有勉“遇盜扼而死,其(徐霞客)遇此大故,哀毀骨立……如白衣蒼狗,愈復厭棄塵俗,欲問奇於名山大川”。

徐霞客二十一歲至三十八歲期間,是他早期旅行中的觀光攬勝階段。1607年,弱冠之年已到,徐霞客決定動身。母親王氏非常鼓勵他,給他製作了一頂遠遊冠,目的是“壯其行色”。

這一時期徐霞客因為從小讀到的地理歷史作品,尤為崇敬嚮往中國北方,所以在旅行地點上首選了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的名山大川。1623年徐霞客遊歷嵩山,慨嘆“餘髫年蓄五嶽志,而玄嶽出五嶽上,慕尤切”。

另一方面,秉承“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的自我要求,他的旅行計劃性非常強,幾乎沒有過漫無目的的浪遊,而是“定方而往,如期而還”,往往春天出遊,短則十天有餘,長則三月。

除了遠赴北方的幾場長途旅行,他在江南地區也有很多場短期旅行,遊歷了太湖、珞珈山、天台山、雁宕山、廬山、黃山等等多個地方。

1624年,由於母親已經八十高齡,徐霞客打算停止出遊,侍奉母親。不過母親為了表示對他的支援,做出了驚人的舉動,和兒子一起旅遊。當然,他們的兩次旅行都限於徐霞客老家江蘇省內。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