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對《隆中對》一定不會陌生。作為三國中最為智慧人物,未出茅廬便為劉備提出了扭轉頹勢、興復漢室的戰略規劃,其高瞻遠矚的眼光與不容置疑的氣勢,為《隆中對》贏得了極高的聲譽。其實,在早於《隆中對》提出的8年之前,即公元200年,已經有人提出過與隆中對性質相同的指導性思想,這便是東吳大臣魯肅獻給孫權的《榻上策》。
《榻上策》優點——戰略指導膽識非凡
《榻上策》是魯肅投奔孫權後不久為孫權獻上的指導性戰略,因為當時兩人坐於臥榻上相談而得名。主要內容如下:“肅竊料漢室不可復興,曹操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今乘北方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競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應該說,建安六年,漢室王朝仍佔據中原,魯肅能說出這樣一番話是需要相當大的膽識的。因為在當時,漢朝皇室相較曹丕廢漢自立時,還殘存最後的影響力。曹操當時在政治上的資本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當然不會很快就貿然廢漢自立,雖然他一直有這樣的野心。劉備縱橫天下,靠的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的“皇叔”血統和“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旗號,所以更是要打著擁護漢室的旗號。但是,漢王朝在當時早已控制不住各路諸侯,各路諸侯豪強也早就有代漢自立的想法,其中以袁術最為典型。但是,魯肅卻敢於捅破這層窗戶紙,公然說出“漢室不可復興”,可稱得上膽識非凡。除此之外,魯肅在“榻上策”中為孫權提供的進取之方:首先“剿除黃祖”,再“進伐劉表,據守長江”,最後“建號帝業”,均為孫權採納並實施。這也間接地使得孫吳勢力成為三國中存在最久的勢力。這充分說明了魯肅的“榻上策”之切中時勢,以及非凡的戰略眼光與遠見卓識。
《隆中對》優點——戰略規劃方案詳實
與《榻上策》相比,《隆中對》的知名度要高得多。一方面,這當然歸功於諸葛亮在歷史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概括而論就是十六個字“東和孫權,西據荊益。南平夷越,北抗曹操”。其中,關於“北抗曹操”,諸葛亮提出更具體的策略——“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在站穩腳跟後力求突破割據之境地,實屬高明。
其次是步驟具體。比較而言,《隆中對》在如何實現一統天下之路上,比《榻上策》更具體。因為《榻上策》只提到“建號帝業”,至於如何“建號帝業”,建號之後如何“以圖天下”等,則沒有展開具體論述。而《隆中對》不僅提出了“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的最終目標,而且還規劃了每一步如何實施的大致方案——“先取荊州為家”,後“取西川建基業”“成鼎足之勢”,再圖中原。因此,《隆中對》具備了一份優秀的戰略規劃所必須具有的實施步驟要素。也難怪諸葛亮能一下子吸引住劉備,使之按他的方案圖謀大計。
除此之外,《隆中對》與《榻上策》還有一個很大不同是,《榻上策》的重點在於“競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突出一個“守”。而《隆中對》的重點在於“成大業,興漢室”,突出的是“進取”。縱觀中後期的三國史,與蜀漢“取漢中”“伐襄陽”“六出祁山”等銳意進取的戰役不同,東吳的多次大型戰役,如赤壁之戰,吳蜀夷陵之戰,魏吳石亭之戰等戰役,都是為了退敵防守,而非進取擴張。
《隆中對》缺陷——目標過明,綱領矛盾
但是,正所謂人無完人,在《隆中對》遠見卓識的背後,也存在著相當的侷限。
首先,是戰略目的問題。諸葛亮的《隆中對》為劉備定下的基調是“興復漢室”,後來蜀漢的一切戰略部署幾乎都圍繞這一點來做文章。從有利的方面來說,這固然能為劉備贏得一定的人氣和民心,但這樣做至少有兩大弊端,一是將戰略意圖過於明顯地暴露在對手面前,使得曹操等一直把蜀漢列為主要競爭對手,為蜀漢政權徒增了很大的戰略壓力;二是過於教條地將一根繩索套在脖子上,迫使蜀漢在不具備北伐條件的情況下六出祁山,“欲以隻手將天補”,過多消耗了元氣,最終,諸葛亮沒能完成“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宏願,不僅“星落秋風五丈原”,還為後來的繼承人留下了巨大的政治包袱,並加速了蜀漢的滅亡。而相比較而言,《榻上策》韜光養晦的做法,則要明智得多,也實際得多。
其次,是行動綱領的問題。《隆中對》戰略意圖得以成功最重要的兩步棋一是“跨有荊益”,二是“結好孫權”,這也是蜀漢政權長期穩定的兩個主要支點。可惜這兩個支點本身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因為根據魯肅的“榻上策”,孫吳要實現天下二分,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要“跨有荊益”。所以,要“取荊州為家”,就不可能“外結好孫權”。這種做法當然是出於劉備勢力最弱小的無奈之舉,也不能不說是《隆中對》本身存在的致命缺陷。果然,在荊州被奪後,蜀漢實力大損,軍事上,已經失去了“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的必要條件;政治上,蜀漢與吳國再也無法恢復赤壁之戰中所營造的唇齒相依的關係。雖然,後來諸葛亮非常努力地“結好孫權”,但是已經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蜀吳貌合神離的局面,最後被魏各個擊破也是必然的命運,正所謂“一招有錯,滿盤皆輸”。
當然,導致一個政權興亡的因素有很多,戰略規劃的優劣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不過,《隆中對》和《榻上策》的例子還是告訴我們:歷史上,許多人事或文字的光環是後人新增上去的,在閱讀時我們要注意辨析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