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至隋朝的時候,有一位士大夫叫顏之推,他的人生經歷非常豐富。他出生於南方的梁朝。年輕時的顏之推,可以說是目睹了南朝最為繁華的時光。隨著“侯景之亂”的爆發,南朝繁華付諸東流,之後不久,梁朝也滅亡了。征服者是來自北方關中地區的西魏政權,顏之推做了西魏軍隊的俘虜。
有趣的是,短短兩年之後,西魏也滅亡了,被一個叫北周的政權取代。顏之推趁此機會逃離,歷經千辛萬苦,最終落腳在華北平原的北齊政權。顏之推在北齊大概過了二十年的安穩日子。隨後,北齊又被北周滅亡,顏之推再度做了亡國奴。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戲劇性的場面再次上演,短短四年之後,剛統一北方的北周政權也滅亡了。隋文帝楊堅即位,開始了隋朝的統治歷程。
概括來說,顏之推一生經歷過梁朝、西魏、北齊、北周、隋五個王朝,並目睹其中四個王朝的滅亡。這樣複雜的人生經歷,讓顏之推看到了很多常人看不到的東西,於是他將亂世中的感悟。
《顏氏家訓》裡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北齊的時候,有一位士大夫對他說:我有一個兒子,今年十七歲了,學習還不錯;我還想讓他學習鮮卑語,彈彈琵琶。為什麼要學這些呢?因為當時北齊最高的統治階層是鮮卑貴族,說的是鮮卑語,而且北齊皇帝很喜歡琵琶。這位士大夫的意思是:年輕人要有出息,不僅要學習好,還要學會討好皇帝和達官貴人的技巧。說鮮卑語、彈琵琶,就是為接近、服侍達官貴人而投其所好。最後,這位士大夫頗有心得地對顏之推說,學會這些也很重要呀。
顏之推聽完之後,當場沒說什麼。之後,他把這件事記錄在《顏氏家訓》裡,感嘆道,這人怎麼會這樣教育孩子呢?他告誡自己的後代,千萬不要這樣做。靠服侍人搏出位,首先獨立人格沒有了,更何況把這些達官貴人伺候得再好也未必就能當大官呢。
那麼,這位士大夫和顏之推的分歧,關鍵在哪裡?
這位士大夫認為,討好眼前的貴人,自己就有機會飛黃騰達——這是很多人都容易有的想法。顏之推卻質疑說:你眼前的貴人,將來會一直是貴人嗎?你為了討好他,甚至連獨立的人格都不要了,萬一有一天他被打翻在地,成為階下囚,先不說你會不會受連累,你曾經的付出在那個時候還有什麼價值呢?還能得到什麼回報呢?
這位士大夫扭曲的教育理念,其實就是我們通常批評的功利主義思想的典型代表:只顧眼前,忽視了未來的複雜性。這種思想,看上去是對未來缺乏前瞻,但它的重要根源之一其實是對歷史缺乏洞察。如果把時間畫成一條線,以現在所處的時間為原點,在它左邊,是已經發生的事,是歷史;在它右邊,是尚未發生的事,是未來。歷史和未來是對稱的。你對歷史的理解有多深,對未來的判斷就有多敏銳。
顏之推經歷得太多,見得也多。來到北齊之前,他目睹了梁朝和西魏兩個王朝的滅亡,看到過很多昨日尚且風光無限,今日卻淪為階下囚的悽慘人生。將這些豐富的人生經驗昇華成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再把眼光投向未來,顏之推比常人有了更為睿智的判斷。既然富貴不可常保,那焉知你今日所服侍的貴人不是明日的階下囚呢?
顏之推的預判非常準確。如前所述,北齊政權並不長久。北齊淪亡之時,僅靠服侍北齊貴人而求顯達的人,又有何計可施呢?人若是不幸遭遇亂世,固然很難抗拒滾滾歷史大潮席捲之下的命運;但無論何時,人都可以選擇是否獨立自主,做真正的自己。即便無法改變流離的命運,也要把人生掌握在自己手裡,千萬不要輕易把未來交託給他人,不僅僅是因為這樣做過於卑微,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看,這樣做的風險也很高。
顏之推的睿智,來自對歷史的總結。學歷史,歷史中隱藏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