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是北宋的直接延續嗎

[ 歷史故事 ]

為何有“華夏民族,造極於趙宋之世”一說

南宋是北宋的直接延續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介紹一下歷史大背景。

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振復。”一般講到宋史,講到宋代文化,這段話是必引不可的。正因為他說“造極於趙宋之世”,因此我們對整個宋代都有一種相當的好感。

確實,宋代在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方面,都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首先是制度文化。在宋代以前,歷史上經常會出現分裂、割據、武將專政等局面,而宋代之後,元明清三朝始終保持著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統治。這個遺產是從哪裡來的?就是宋太祖頂層設計的政治制度文化。

正是鑑於五代的動亂,武將經常叛亂推翻政權,所以宋太祖設立的權力制度,從中央到地方,把兵權、政權、財權這重要的三權都加以必要的分割,不讓權力集中在某一個官員或某一個部門,宋朝因此建立起一個比較穩固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帝國。

其次是精神文化。宋代形成了影響中國古代後期的理學,這是儒學發展的新階段。宋代在宋詞、書畫、科技等方面,不僅達到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文化高峰,有的方面還走在世界的前列。

物質文化方面,我們只要看一看《清明上河圖》,就知道當時社會是多麼繁榮。

所以說,宋代在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上,都確實達到了陳寅恪先生所說的“造極於趙宋之世”。

但是,陳寅恪先生還說“後漸衰微”,這“衰微”開始在什麼時候?此外,“造極於趙宋之世”,是不是宋代近320年的歷史全過程中這個高峰始終存續著呢?

三大理由說明南宋並不是北宋的直接延續

我認為,宋代近320年的歷史,它是複雜、多變的,應該做分時段的、多面向的把握。而從北宋過渡到南宋的這段時期,正是宋代歷史上最波瀾壯闊又波詭雲譎的一段歲月。

回到今天的主題:南宋是否北宋的直接延續?

從皇統角度來看,南宋毫無疑問是北宋的直接延續。因為宋高宗是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是被俘到北方的宋欽宗的兄弟,在血脈皇統上,是真正的一姓王朝。

另外,從政府制度和祖宗家法來看,南宋對北宋似乎也沒有全面的顛覆性的變革。也就是說,南宋還是承襲了北宋的君主官僚政體,以及重要的制度文化,比如崇文輕武、科舉制度等等。

從這些角度來看,當然可以說“南宋是北宋的延續”。但是,它是一種“直接延續”嗎?是一種簡單的延續嗎?

顯然又不是。下面來說幾個理由。

第一,南宋的生存空間要遠比北宋逼仄得多。

宋代分南宋和北宋,大體都是160年左右。從南宋疆域圖可以看出,南宋王朝基本上以現在的淮河和秦嶺作為南北分界線。而北宋的北方疆域達到了現在的北京以南。

第二,南宋的內政和外交形勢空前嚴峻。

北宋時期,宋朝政府與契丹族建立的遼朝相對峙。雖然前期戰爭不斷,但是從1004年開始,雙方進入了長期的和平階段,達一百多年之久。

而金朝和南宋對峙以後,一方面金軍戰鬥力超過契丹軍隊,另一方面,由於地緣空間的改變,金軍隨時可以渡淮河南下。南宋政權不但在立國初期處於存亡繼絕的生死關頭,而且,在其後存在的一百多年間,金朝始終像一把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在這種情況下,南宋在政治體制、統治策略以及官僚機器的運作上,都勢必做出應激性的調整,否則難以對付內外交困的局面。於是,南宋在內政和外交方面都有重大的變化。

第三,由於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的個人因素,原先政治體制的良性運作發生了逆轉。眾所周知,在君主官僚政體下,“君主是決定一切的”,君主的所作所為可以直接影響歷史走向和政治生態。

從這些方面看,南宋並不是北宋簡單的、直接的延續。

所以,我們一方面要關注到南宋延續、繼承北宋的那些歷史內容,另一方面,更要關注到南宋歷史相對於北宋歷史的那種斷裂性。

從岳飛事件看宋高宗的政治手腕

我們來說說南宋王朝的建立者宋高宗。

宋高宗這個皇帝,從岳飛事件中可以看到他的政治手腕。他尤其在乎君權對軍權的全面掌控。

在北宋全盛期,中樞權力機構是相對制衡的,也就是說,對當時的君主官僚政體來講,這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運作狀態。在這種運作程式下,皇帝不能夠獨立地、專權地決定朝政大事。幾乎所有的朝政大事,皇帝先表達一個意向,然後交給起草政令的機構去起草。起草完以後,要透過當時的監督機構,包括御史臺和諫院在內的監察系統,對這些政令進行審查,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正確,然後再正式釋出,交由宰相為首的行政部門去執行。這樣一來,各種權力是互相制衡的,防止了中央權力可能出現的失誤。

但是南渡初年,整個高宗小朝廷一直處於不斷逃亡中,如果還要依照北宋那種體制,肯定無法應付當時千變萬化的戰爭局面。而宋高宗其人又精於玩弄權術,喜歡大權獨攬,這就導致原來中樞權力相對制衡的良性政體逐漸走向了專制。

紹興八年(1138),宋高宗起用秦檜作為唯一的宰相。宋朝一般任命左右兩個宰相,但他卻特許秦檜獨相。目的是什麼?就是讓秦檜單獨去處理與金朝議和的事情,而不受到掣肘。

結果,紹興十二年(1142)初,他與秦檜製造了岳飛父子謀反冤案,以“莫須有”的罪名加以殺害,並同金朝簽訂了屈辱的紹興和議。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士大夫官僚仍然力主收復北方,反對議和的聲音始終非常強烈。宋高宗和秦檜就採取高壓政策,羅織了一系列“文字獄”,對那些持不同政見的官僚士大夫打擊鎮壓,罷官的罷官,貶黜的貶黜,流放的流放,有的官員甚至就死在流放地。

所以,宋高宗時代與“造極於趙宋之世”的北宋最好的時代,應該區分開來。如果要穿越到宋朝去的話,應該穿越到宋仁宗、范仲淹與包拯的時代,而絕不是宋高宗與秦檜的時代。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