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曆二年(1042),也就是范仲淹入朝任參知政事的前一年,王安石父喪服滿,來到京城考進士。王安石本來是狀元,但因為文章中出現了敏感詞彙,被仁宗皇帝改為第四名。這一年王安石22歲。
第二年,范仲淹發起慶曆新政,王安石被委派為籤書淮南東路節度判官廳公事,就是去給揚州的地方長官當幕僚。
揚州任滿後,王安石到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當了3年的知縣。
王安石發現在地方當一把手的感覺相當不錯,可以按自己的想法為百姓。
在鄞縣任滿後,王安石又到舒州(今安徽潛山)去做通判。這期間朝廷曾兩次讓王安石去參加館職考試,不料王安石竟然沒有興趣,找了些理由拒絕了。
其實像王安石這樣進士前幾名的人,在地方上當官滿一年就可以申請館職考試,透過這個考試就可以去朝廷的史館、集賢院、秘閣等館閣做官,成為皇帝秘書班子的一員。這是在宋朝晉升高官的最佳捷徑。
王安石對此卻沒什麼興趣。他覺得,在地方上做官可以到基層去做深入的調查研究,提出改善國計民生的切實辦法。這比在皇帝身邊舞文弄墨要有趣得多,也要有意義得多。
舒州任滿之後,仁宗皇帝也不要王安石參加館職考試,直接讓他做了集賢校理。這是個悠閒的館閣之職,王安石卻極力推辭,要求去做地方官。皇帝說,你想幹實事,那就在朝中當群牧判官吧。群牧判官主要負責養官馬。
這期間,王安石竟有十多次要求去地方上做官,但兩年後王安石改任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公事,仍在京中為官。王安石對這種閒散官職實在沒有興趣,不斷地打報告要求去地方上做官,還提出最好可以到東南地區離江寧近一些的地方,順便可以照顧家裡。
後來朝廷總算答應了王安石的請求,讓他出知常州。王安石本來想在常州開鑿一條運河,然而10個月之後他就被調走了,這個計劃也不了了之。
接著王安石被調任為提點江南東路刑獄,負責監察江南東路各州縣的刑獄案件,但沒幾個月又被調到京城任三司度支判官,開始從事財政工作。每次調任,王安石都推三阻四,但朝廷沒理睬他,他只好勉為其難地去赴任了。
在任三司度支判官時,王安石給仁宗皇帝寫了萬餘字的《言事書》,要求皇帝加強對官員的教育和培訓,從而全面改善宋朝政治。這篇萬言書在士大夫的圈子裡流傳開來,大家都覺得王安石是個難得的人才。
嘉佑元年(1056),王安石與司馬光一起被調去修《起居注》,也就是負責記錄皇帝每天做的事情,相當於給皇帝記日記。對於這個調令,司馬光請辭五次後無奈接受了,王安石請辭五次卻仍是不幹。
但仁宗皇帝偏要王安石接這活,於是派人直接將詔令送到王安石的辦公室。情急之下,王安石趕忙逃到廁所裡躲避,但皇帝的使者將詔令放在王安石的辦公桌上便走了,沒想到的是,王安石竟又派人拿著詔令去追趕使者,要將詔令還回去。仁宗皇帝不甘罷休,重申前命,王安石又推辭了七次。
這下,仁宗皇帝與王安石鉚上了,非讓他當這個官不可。王安石耗不過,無奈之下準備接受這個調令。這時朝廷又改主意了,直接升他為知制誥。
知制誥的職責是為皇帝起草詔誥,是個重要的職務。也不知道是王安石太狡猾,還是他實在不好意思再請辭,這次他接受了。
清朝的乾隆皇帝讀《王安石傳》看到這段記載時,氣不打一處來,寫下御批大罵王安石:宋朝人動不動就奏辭某官,不服從皇帝的安排,已經很不像話了。王安石當時不過是個年輕的低階官員,竟敢躲到廁所中逃避調任的詔令,實在是大不敬。等到把他升任知制誥,他倒又不請辭了,實在是太狡猾。仁宗皇帝也真沒出息,還求著王安石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