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一個炎熱的午後。在通向楚國的官道上,一位面色黧黑的中年人在急速奔走。他扎著青布頭巾,身著短褐之衣,背後的行囊落滿塵土,腳上的草鞋滲著血跡。他看上去疲憊極了,但並沒有停下匆匆的腳步。他腰中的短劍與堅毅的眼神,使我們明白:這是一個俠客,一個肩負偉大使命的俠客!
這個中年人,就是墨子,河南魯山人。那天,他聽到一個壞訊息,楚國要攻打宋國,請了魯班製造攻城的雲梯。他立即出發了,日夜不停地走,走了整整十天,終於到了楚國。他先找到工匠魯班。魯班問他,步行這麼遠,究竟有什麼急事?墨子說:“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請你幫忙去殺了他。酬勞是二百兩黃金。”
魯班一聽不高興了,沉下臉說:“我講仁義,決不殺人!”墨子立即站起身來,深深作了一個揖,說:“你幫楚國造雲梯攻打宋國,這算是你的仁義嗎?你可知道,多少人會為此丟掉性命?”
墨子又去見楚王。當著楚王的面,墨子與魯班進行了一場模擬攻防演練。結果,每一次都是魯班輸了。
楚王無可奈何地說道:“哎!算了算了,寡人不打宋國了。”
這就是中國歷史。墨子千里迢迢地趕到楚國,只為一個目的:阻止戰爭,扞衛和平。最終,墨子以一己之力,敵一國,救一國,毫髮無傷,全身而退。
你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墨子憑藉什麼完成了別人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莫急,墨子正在為我們開啟錦囊,亮出他的絕招兒。
墨子亮出的第一個絕招是“兼愛”。在墨子看來,“兼愛”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金鑰,最終定能實現“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強不執弱,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的大同理想。而今,楚國攻打宋國,無疑破壞了“兼愛”,墨子站在道義的制高點上進行撻伐,言語之中自然有一種震懾的力量。
墨子亮出的第二個絕招是“行義”。義,利也,就是多做對國家對百姓有技術的人,去教化別人。這都是“行義”。楚宋戰爭本來與墨子沒有任何關係,但他還是覺得應該出面管一管。他對天下道義的擔當,堅決而果敢,乃至可以赴湯蹈火,與城俱隕。在墨子看來,為義而來、為義而死,理所當然。
墨子亮出的第三個絕招是“科技”。墨家行義,絕不逞匹夫之勇,而是講科學、講技術。墨家弟子都是工匠出身,平時從事生產勞動,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一旦發生了戰爭,立馬轉型為軍工技術人才。更重要的是他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成,不愛其軀”的任俠精神。墨家子弟中,由最能幹、最忠誠的數百勇士,組成了一支敢死隊和特別行動隊。這些人一聽到墨子的指令,都能“赴湯蹈火,死不旋踵”。因此,墨子有足夠的底氣與大國對峙,從而讓楚王在道義和技術上都無所依靠,最終自動放棄侵略行為。
墨子亮出的第四個絕招是“信仰”。墨子希望透過“尚賢”,建立一個“寒熱節、四時調、五穀孰、六畜遂,疾災、戾疫、兇飢不至”的理想社會有十個兒子,其中九個都不肯勞動,剩下的那一個就只能更加努力耕作了,否則這個家庭怎麼撐得下去?”
正是憑藉這四記絕招兒,墨子和他的團隊在現實舞臺上頻頻出手,挽狂瀾於既倒,救萬民於水火。然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不圖名利,不求回報。“止楚攻宋”最令人感慨的一幕是,墨子十分疲憊地踏上了歸途,仍然是步行。途經宋國時,天下起了滂沱大雨。他想進城避一避,沒想到宋國守城計程車兵說什麼也不讓他進。
墨子只好在歷史的風雨中,繼續獨行。他的背影,像一道閃電,給後世留下了經久的迴響。王安石誇讚墨子“興利除弊,以天下為己任”;孫中山稱墨子為中國“平等博愛”的宗師;梁啟超把墨子比作中國的培根;毛澤東直言墨子是“比孔子還高明的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