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作孚:一座城和一條江的記憶

[ 歷史故事 ]

民生啟航

清末民初,不少知識分子都有一個夢想:實業救國。但真正把夢想付之行動並見諸成效的其實很少。箇中翹楚,東部的張謇是一個,西部的盧作孚是另一個。

實業有多種,該選擇哪一個行業呢?盧作孚認為,實業救國,首在交通。1926年7月23日,民生公司第一條輪船——民生號——在鞭炮聲中從重慶朝天門起航,滿載旅客,溯嘉陵江而上,於當天下午抵達合川。

嘉陵江小三峽,如今是風景宜人的旅遊區,但100多年前,卻是令人談虎色變的土匪窩。為對付土匪,1916年,川東道尹設江巴壁合四縣特組峽防營。峽防營總部,設在北碚文昌宮。幾年後,幾經演變,峽防營改稱峽防局。

民生號正式運營次年,盧作孚被任命為峽防局局長。

隨著一紙任命,盧作孚離開合川,前往北碚,並將此後的人生和事業與北碚這座彼時破敗蕭條的小鄉場緊緊聯絡在一起;而北碚,也由此開始了它鳳凰涅盤的新生。

北碚涅盤

盧作孚認為,中國最大的問題是沒有進化到現代,救國之路則是實現現代化,而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就是鄉村的區域、遊覽的區域。”

目標遠大,不過,實現遠大目標的第一步仍是峽防局的基本職責:剿匪。一方面,盧作孚親率峽防局官兵,前往防區各地進剿;另一方面,儘量改造自新的土匪,以達到“化匪為民,寓兵於工”。

在動一張桌子都要流血的時代,盧作孚對北碚的改造,理所當然地遭遇眾多阻力。鄉村建設的第一步是整治環境,改善市容。然而,當盧作孚要求鋸掉兩旁房屋伸到街心的屋簷時,立即遭到屋主強烈反對。

盧作孚沒有因手中有兵就強拆。他先行鋸去那些比較容易說服的,把反對最兇的幾戶留到最後。等到他們見到街道拓寬了,陽光充足了,他們也就明白了盧作孚的良苦用心,紛紛自行處理或請峽防局幫忙。

此後,盧作孚又將場鎮周邊低窪地帶用黃土填補,新建成4條街道。抗戰後期,北碚的城市建設,基本實現了盧作孚的構想。

短短十多年裡,按梁漱溟的說法,盧作孚“將原是一個匪盜猖獗,人民生命財產無保障、工農業生產落後的地區,改造成後來的生產發展、文教事業發達、環境優美的重慶市郊的重要城鎮”;陶行知則認為,盧作孚對北碚的建設“可謂將來如何建設新中國的縮影”。

科教育人

就任峽防局局長時,盧作孚提出了一個口號:打破苟安的現局,創造理想的社會。創造理想社會的途徑,正是他投入畢生心力的鄉村建設。鄉村建設的重中之重則是教育。

終其一生,教育是盧作孚須臾不忘的。據統計,他一生創辦、接辦、擴辦、捐助、支援和任教的各類學校多達135所。透過他的努力,北碚這個彈丸之地,即擁有25所學校——小學1所,中學3所,大學11所,民眾學校10所,以及中國西部科學院和曉莊兵役研究所兩個研究機構。

補充糾錯